近年来,中国不仅在加速提升国力,还在悄然改变全球的发展和竞争规则。从发展方式到全球影响力,中国正进行着一种深刻的“换道重建”。
传统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看谁的技术最先进、谁能先登顶。日本媒体却注意到,中国的路径与常规竞争模式大不相同。中国没有盯着那些昂贵和最前沿的技术,而是采用体系化的思维,通过技术的合理组合,来打破市场规则。
例如,当全球焦点都集中在最先进的光刻机时,中国选择专注于28纳米这些已经成熟的制程,并将性价比做到极致。又比如,全球普遍认为稀土资源,尤其是精炼稀土,可以随意购买时,中国则通过加强对稀土的管控,特别是对稀土技术的掌握,重新定义了这一资源的价值。
日本终于意识到,中国并不是在“玩同一个游戏”,而是在“换桌子、重新发牌”。这种看似简单的策略,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全球的竞争格局。
如果说改变规则让日本吃惊,那么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快速突破,更是让他们感到震撼。日本传统上依赖循序渐进的提升方式,而中国却选择了跨越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在很多领域,直接跳过了传统的阶段,向更高的技术水平迈进。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航母技术。2015年,日本从情报中得知中国在研究电磁弹射系统,当时许多日本专家都认为,中国至少需要20年才能掌握这种复杂的技术。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大吃一惊:不到十年,中国不仅突破了技术瓶颈,还成功将其应用于实战。今年9月,福建舰成功使用电磁弹射系统发射歼-15T、歼-35和空警-600,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日本军方对中国的快速进步感到震惊,他们的预测完全落空。而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上。日本本以为中国会先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再逐步过渡到新能源车,但中国选择了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实现了“跳级”。
比亚迪不仅自主研发整车技术,还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甚至在车规级芯片领域也实现了自主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2023年东京车展上,比亚迪的展台人气爆棚,而日本本土车企如丰田和本田的展台却显得冷清。日本媒体评论称,中国在短短十年内,已经完成了日本车企五十年的积累,这一判断并非夸张,而是中国快速崛起的真实写照。
对于日本的观察者而言,这种高效率的发展模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他们意识到,中国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在关键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跃升。
除了技术和速度,日本真正感到震撼的,是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吸引力中心”。过去,中国主要出口产品,而如今,日本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在输出标准、吸引全球人才,甚至能够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
以中国的高铁为例,除了出售列车,中国提供的是一整套从设计、施工到融资、运营的解决方案。这种“全包式”服务在印尼、老挝等市场赢得了优势,超越了日本的新干线。日本终于明白,中国输出的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成熟的系统能力。
更大的变化还体现在人际层面。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并对汉语产生了浓厚兴趣。目前,日本已有超过70所高校开设中文专业,每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3.5万。而通过社交媒体,更多的日本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国,原本冷淡的态度逐渐转为好奇。一些年轻人甚至把中国视为就业或创业的新天地。根据《2025全球软实力指数》,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软实力国家,仅次于美国。
今年7月,在“中日创新日”上,日本企业家田中年一提到,日本不仅需要向中国学习技术,还应该学习如何打造完整的创新生态。这句话正是对日本现实的深刻反思。
所以,面对日本媒体的震惊,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和变革。对于中国而言,外界的反馈正是最具价值的证明,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而且正在改变全球的竞争格局。
这股变化也在政治层面上体现。今年7月,日本迎来了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令人意外的是,中方并未发出贺电。对此,高市早苗在施政方案中将中国称为“重要邻国”,并提出通过两国首脑间的对话推动战略互惠关系。对日本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则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想要继续开展贸易,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注定无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