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夷王三年,纪炀侯千里迢迢赶到镐京,向周夷王进言,说齐哀公的坏话,甚至极力抹黑齐国国君的行为。周夷王听得越来越愤怒,心中疑虑重重,最终决定召齐哀公到京中,想亲自解决此事。等齐哀公抵达镐京后,周夷王毫不犹豫下令将他处死,甚至采取了极为残忍的“烹杀”刑罚。
“烹杀”是先秦时期最为残酷的刑罚之一,犯人被推入大鼎中,身上赤裸,以柴火将其煮熟。这样一位齐国的国君、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竟然死于如此惨烈的刑罚。那么,齐哀公究竟做了什么事,才会招致如此残酷的惩罚?
其实,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史记中提到:“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竹书纪年》也有类似的记载:“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纪炀侯在周夷王面前说了齐哀公的坏话,周夷王因此勃然大怒,决定将齐哀公处死并立其弟为新君。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复杂的政治博弈,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谗言与报复。
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首先要看周夷王即位时所面临的局势。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周王室在夷王即位时已经衰弱,许多诸侯国不再听命于中央,甚至有的诸侯开始互相征伐,周天子的威信急剧下降。这对于任何一位周天子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局面。
纪炀侯深知周王室的衰弱,并且与周夷王有着较好的关系,他抓住这一点,利用自己能在周夷王面前说话的优势,拼命抹黑齐哀公。他向周夷王举报,说齐哀公不愿意朝见天子,减少了贡品,甚至在东部地区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欺压其他诸侯,丝毫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他还指责齐哀公在国内荒淫无道,无法为百姓谋福利。这一系列指控,成功激起了周夷王的愤怒。
周夷王听到这些话后,开始担心齐哀公如果真的如此不敬天子,甚至联合其他诸侯造反,那么对周朝的统治将会造成极大威胁。毕竟,历史上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周成王时期,管蔡之乱便是由诸侯不满周朝统治而引发的。而更近的周穆王时期,周朝因为天子长期缺席,导致了徐国之乱。周夷王担心齐国会效仿这些先例,于是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杀掉齐哀公,以此震慑其他诸侯。
然而,周夷王的做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齐哀公被杀,周朝的衰弱并没有因此得到扭转。周天子的威信并未因此恢复,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政治动荡。在此时,楚国的熊渠在南方迅速扩张势力,公开挑战周朝的权威,甚至表示“不与中国之号谥”,这对周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纪炀侯通过向周夷王进谗言,成功打压了齐国。然而,他并未亲自与齐国硬碰硬,而是借助周朝的力量来削弱敌国。纪炀侯与齐哀公并无直接的仇恨,实际上,他和齐国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纪国和齐国长期以来的地缘冲突。纪国与齐国相邻,而齐国在周朝的支持下逐渐扩展其势力,威胁到了纪国的安全。
纪炀侯的策略虽然狡猾,但却非常有效。通过制造内乱,他成功地削弱了齐国的力量,使其陷入动荡。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完全摧毁齐国,反而导致了更长时间的内乱。齐哀公死后,周夷王扶植齐哀公的弟弟公子静上位,这位新的君主不仅对纪炀侯心生畏惧,还在政策上做出妥协,将齐国的都城迁移到了薄姑,试图避免与纪国发生直接冲突。
但这种迁都的决定引发了齐国人民的不满。最终,齐哀公的同母弟公子山联合支持者发动政变,杀死了公子静,自立为王,这便是齐献公的崛起。齐献公的继位并未结束齐国的动荡,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国家的内部冲突。经过几代人的权力斗争,直到齐厉公的暴虐行为引发了政变,齐国才终于走出内乱,恢复了稳定。
虽然纪炀侯通过谗言导致齐国内乱长达数十年,但他并没有预料到,这场内乱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齐国的强大并未因此消失,反而在齐文公的领导下,齐国逐渐恢复了实力。到了齐僖公时期,齐国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逐步向霸主地位迈进。最终,齐襄公即位后,决定彻底消除纪国的威胁,将其灭国,标志着纪国的彻底失败。
齐襄公的复仇,并非仅仅是为齐哀公报仇,更是为了消除一个长期威胁。纪国与齐国的历史纠葛,最终以齐国的胜利告终,而纪国的覆灭也为齐国的进一步扩张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