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疆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大字遭破坏”事件有了新进展:张某龙、李某因驾越野车漂移破坏了上述航标,被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立案调查。
“为人民服务”地标破坏处
有人为了流量开着越野车撒野,有人却用敬畏历史的初心修补先辈刻下的路标。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不仅体现着高下立判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高度,也激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网友们纷纷留言:“先辈的精神与奉献,我们应共同传承和守护。”
“为人民服务”地标修复前后对比
守护,是最好的致敬
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地标,曾是空军飞行员眼中的“空中灯塔”。
五处航标坐标位置。图片来源:哈密零距离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曾在此开展飞行训练,由于戈壁荒滩缺少明显地标,也没有现代卫星定位系统,一旦迷失方向容易威胁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所以航校教员与学员用简陋工具在大地上镌刻出“为人民服务”“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五组巨型地标文字。
五处航标图片。图片来源:哈密零距离
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不仅是飞行参照的地标,更折射出人民军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坚定履行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
动用27辆小卡车、购买重达20吨的相似石料、为确认修复效果协调民用遥感卫星……对地标进行修复的网友曾这样说:“真的很荣幸,平时都是他们在保家卫国,我也终于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情了。但是网友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应该放在人民空军的这段历史上。建造这些大字的人和保护我们的人,才是最应该致敬的人!”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博主略靠谱旅社
守护,从未间断
地标无言,但它们所给予的精神力量,往往会在几代人的内心深处发出回响。
在抗日战争期间,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广大军民将地道战和地上斗争结合起来,给日本侵略者以沉痛打击,充分展现出全民族为国抗争的精神意志。
在河南李馆地道战遗址,今年60岁的赵庆民是这里的第二代守护人,已坚守岗位10年。这份守护的承诺,始于父亲赵松武与抗日英雄杨朝起并肩作战时的一句约定:“谁幸存,就为对方守墓”。君子重诺,赵松武这一守就是30年,2015年,病重的他将守护地道和墓地的重任托付给儿子赵庆民。后来,连赵庆民的小孙子都对守护有了隐约的概念:“爷爷老了把钥匙给爸爸,爸爸老了再给我。”
河南李馆地道战入口
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遍布着不计其数的地标,每一处都在无声诉说着震耳欲聋的忠诚。守护,是为了勿忘历史。
从河南李馆地道战遗址一路向西,在近一千六百公里之外,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很长时间里,它的名字是国营221厂,曾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以身许国、心胸比草原还辽阔的铸盾人为国坚守。
二二一厂旧貌
历史资料图
如今,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内,同样有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过往英雄的深沉敬意,深情传颂和守护着关于忠诚的故事。该纪念馆馆长马清芳曾说过:“每次在讲解或直播过程中,我在讲述他们的事迹时,都会哽咽说不下去。这也是我们一直想把这份事业做下去的原因。”
“守护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我觉得很自豪。”周云龙,原子城纪念馆的一位“00后”讲解员,他表示想通过自己的讲解把参观者引入到那个时代中去。
如今60多年过去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但是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依然激荡人心。守护,是为了民族尊严。
如果说金银滩草原让人有着以身许国的豪迈,那么在巍巍太行间蜿蜒流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则体现出中国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阳耳庄村拍摄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 郝源 摄)
今年的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红旗渠像一座纪念碑,无言记录着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为解决用水难题改造自然的奋斗经历。
60年间,一代又一代护渠人在这里接续守护。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合涧渠管所所长张学义曾说:“老一辈用命修的渠,我一定得守好护好。”张学义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着红旗渠,他的爷爷张运仁曾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而父亲张买江曾是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像张学义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默默守护,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让中国人的骨气在太行山间闪耀。
守护,为了更好前行
直到今天,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温暖故事依旧延续着:在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退役军人杨宝民从2019年开始自发为这里的烈士寻亲。
杨宝民(右)到甘肃寻访参战老兵文德孝
杨宝民在康西瓦烈士陵园为烈士擦拭墓碑
2014年以来,中韩已连续12年进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交接,截至今年已交接烈士遗骸1011具,又有8位烈士确认了身份。
在于都河畔、在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在西柏坡纪念馆,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英雄连队的官兵到访这些红色地标开展现地教育,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斗强军的力量……
除此之外,在祖国天南海北的边海防哨所里,一茬又一茬的官兵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也在山河间留下全新的地标。
在海拔5100米的秋迪俭革拉哨所,粗粝岩石上雕刻的党旗耀眼夺目,一代又一代高原官兵们在这里许下“请党和人民放心”的铮铮誓言。
在“六月雪花飘”的神仙湾哨所,营区对面的“版图山”旁,总有结束适应性训练的新兵,在这里聆听前辈们的坚守故事。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西沙中建岛上,官兵们用海马草种出面积5800平方米的巨幅党旗和国旗,天涯哨兵在这里守岛守礁守家园……
地标的背后,是历史的记忆,是无言的忠诚。只有对历史心存敬畏,对先辈留下的精神力量珍视守护,才能认清前行的方向,并不断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来源:中国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