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早期,韩浚还是共产党的一员,被中央派到苏联去学军事;多年后,韩浚脱离了共产党,投靠蒋介石当起了反动派,最后沦为功德林战犯。我党待韩浚不薄,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1924年春天,30岁的韩浚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和陈赓等人成为同学。他家里原本是富豪望族,祖父还是清朝拔贡出身的教谕官,等到他出生时,家道早已衰落,生活清贫。
这一年5月,韩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选择留校。1926年9月,中共中央派他和陈赓一起去苏联红军大学深造。蒋介石知道这两人是经常搞活动的共产党员,正愁着怎么处理,一看出国学习的计划,求之不得,立马就批了。
从苏联回来后,韩浚到上海搞了一段时间地下工作,南昌起义爆发后,他和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一商量,决定投奔起义军。8月2日深夜,他们收到两封电报,一封来自共产党,报喜说“起义了”;一封来自国民党,命令他们去九江,选哪个?当然选前者。
当他们赶到江西时,起义军已经南下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去找武汉负责人向警予,也因此被安排了组织秋收起义的重任。有人才就要用起来,一番沟通下来,韩浚任被任命为副总指挥。
如果没啥意外的话,贡献可就大了,偏偏天不遂人愿,在返回江西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民团巡查,一场激战下来,韩浚负伤被抓,关进了监狱。
监狱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半年后在朋友的营救下,韩浚出狱了。等韩浚再回到武汉时,党的机关早就转移了,老朋友卢德铭后来跟着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不久后就牺牲了。
一个失去组织联系的共产党员随时面临危机,韩浚辗转到了广东找了份工作,可没多久,蒋介石就发电报说他是共产党员,要把他押送南京。得知消息后,韩浚吓得赶紧跑到上海,加入了“黄埔革命同学会”,投奔了汪精卫。
1930年中原大战后,汪精卫被迫出国,这个反蒋组织也散了。蒋介石开始招降了,派人带话说黄埔学生犹如亲兄弟,现在还是一家人。啥意思?就是之前的事儿不计较,欢迎大家“洗心革面”当我的手下,为我效力。
走投无路的韩浚被说动了,现在有人伸橄榄枝,还是黄埔校长,不接受还能怎么样?韩浚向蒋介石表示了效忠,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政治部教官。
抗战爆发后,韩浚表现得相当出色。先是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虽然败了,但打得够勇敢。1941年当上77师师长后,韩浚把这支原本被老百姓骂作“害人害到底”的部队整顿一新。
1944年,韩浚升任73军军长,抗战结束时,这支队伍已经是国民党军的嫡系主力,装备美式武器。
内战爆发后,自认为武器精良的韩浚,根本没把我军放在眼里。直到部队南下后,韩浚才感到不对劲:“我们在解放区内连个人影都找不到,解放军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
1947年2月23日,韩浚刚离开莱芜城,就遭到解放军四面围攻。韩浚带兵突围,却跑到了解放军占领的阵地前,想换地方进攻,但跟着他的残兵败将越来越少,从几千人一直减少到几百人。
黄昏时分,韩浚的参谋认为大势已去:“国民党不失败世无天理,我们去找解放军吧!” 韩浚自觉无脸见人,沉默不语,这被手下理解为默许。参谋、特务连连长大声呼喊我军,没想到还真得到了解放军营长的接待,吃上了丰盛的饭菜。
韩浚被俘后,在战犯管理所度过了十几年,1961年获得特赦,1962年回到武汉定居,晚年写了很多回忆文章,于1989年去世,享年95岁。201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还收藏了韩浚的遗物,展出他的抗战事迹。
如果当年没有被半路抓捕,或许韩浚的人生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有些路,一旦走岔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参考资料:《韩浚:从黄埔一期生到中将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