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个非常随性的国家,有人说一出印度机场,那扑面而来的味道,让人闻了就忘不了。
那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什么公共厕所,全国各地都在露天排便,而且还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一到下雨天,那场面都不敢想。
为什么印度号称花几万亿修建厕所,还是现在这个局面呢?
无厕背后的危机
2014年北方邦那个傍晚发生的事,至今想来仍令人心头沉重,两个15岁的表姐妹,趁着暮色外出解决生理需求,这在当地农村本是寻常日常,可她们再也没能踏上归途。
次日清晨,村民在村口芒果树上发现了她们的尸体,而凶手被捕后竟辩称,是女孩们露天如厕“勾引”了自己,甚至声称此举是在“惩戒不知廉耻的贱民”。
更令人发指的是,警方起初仅以骚扰罪定罪,还试图用“女孩羞耻自杀”的说辞搪塞家属。
这样的惨案并非孤例,而是印度女性生存困境的日常写照,在这个性侵案高发的国度,60%的侵害事件都发生在女性露天如厕的途中。
2024年拉贾斯坦邦的两名少女还算幸运,夜间野外如厕遭袭击后得以存活,但那份恐惧注定会成为终身阴影。
每年超过300起类似案件,迫使印度女性不得不采取最无奈的自保方式:少喝水,她们日均饮水量常常不足0.8升,只为减少外出如厕的频率。
可这种自保背后是沉重的健康代价,饮水量不足导致印度孕妇尿路感染率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3倍,农村妇女的慢性肾病发病率也随之飙升。
成年人尚且难以承受,更遑论脆弱的孩童,露天排便造成的水源污染,让腹泻等传染病常年肆虐。
每年有18.5万名5岁以下儿童因此夭折,全球每三个因水污染死亡的孩童中,就有一个来自印度,水中潜藏的寄生虫更成了隐形杀手,每年夺走5.5万印度儿童的生命。
2014年莫迪提出大规模修建厕所时,无数人曾燃起希望,谁也未曾料到,这场本应拯救民生的工程,最终会沦为一场荒诞剧。
每分钟4.4个
2018年,印度传出“要五天建成3.2万个厕所”的消息,宣称平均每分钟能建成4.4个,速度甚至超过麦当劳出餐,这则消息一度让外界颇为惊讶,不少人都在疑惑印度是否真的掌握了什么基建捷径?
可细看细节才发现,所谓的“厕所”不过是地上挖个坑、摆上便器,周围插四根竹竿再挂块红布遮挡,连最基本的下水道都没有。
更荒唐的是,为了“减少使用频率”,这些厕所竟被修在几千米外的山上,上趟厕所得徒步爬山,与其说是便民设施,不如说是一场应付检查的体能测试。
后来媒体曝光才揭开真相:这不过是基层为应付考核上演的造假戏码,有调查显示,37%的厕所仅存在于报表中,同一张厕所照片被PS到不同田埂充数。
北方邦村民曾指着一片空地告诉记者:“政府说这儿有三个厕所”,可眼前只有破布与竹竿散落。
即便是德里这样的大城市,情况也同样糟糕,政府斥巨资修建的厕所中,74%已彻底报废,19%被改作农具仓库,仅剩的7%勉强能用,一到雨天就污水横流,而验收官员只盯着马桶拍照,对无排污管的乱象视而不见。
这背后的腐败链条早已不是秘密,政府本为农户提供1.2万卢比建厕补贴,远超390元人民币的建造成本,农户本可从中受益。
可基层官员却借机搞“指定经营”:材料必须从他们关联的渠道购买,工匠得由他们指派,否则就以“不达标”为由拒绝验收,直接导致建造成本翻番。
更令人无奈的是,补贴款发放常常拖延三五年,农户们耗尽积蓄垫资后,往往陷入“修厕致贫”的困境,久而久之,没人再愿意相信政策,宁愿露天排便也不愿趟这浑水。
2019年,盖茨基金会将“全球目标首位者奖”授予莫迪,肯定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效”。
可这枚奖章越耀眼,越像对现实的讽刺,厕所仍是摆设,女性安全无保障,孩童依旧死于污染,这样的“成效”实在经不起推敲。
垃圾山与旧传统
印度的公共卫生困局,远不止厕所这一个病灶,2020年科学与环境中心的调研显示,印度成规模的垃圾山多达3159座,总重量达8亿吨。
孟买迪奥纳尔垃圾场自1927年启用以来,已堆积1600万吨垃圾,36.5米的高度堪比十几层楼房。
新德里加济布尔垃圾场更惊人,占地相当于40个足球场,每日新增垃圾2000吨,65米的“垃圾珠峰”甚至被建议加装航标灯,以防飞行器避让不及。
这些垃圾山与“无效厕所”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公共卫生从来不是单纯建几个设施就能解决的系统工程。
莫迪政府并非没有尝试过其他办法,却屡屡陷入尴尬,比如组建“早安小分队”,用棍棒、水枪驱赶露天排便者,结果引发民众嘲讽:“公厕没水冲,冲人倒有的是水”。
甚至推出“上厕所减一卢比”的激励政策,可补贴最终还是流入基层官员的口袋,直到水利部长被拍到当街小便,莫迪才不得不承认“建厕易,改习难”。
“改习难”的背后是多重矛盾的交织,宗教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中“户外排泄净化灵魂”的教义,被许多农村老人奉为圭臬,他们坚决反对在家建厕,认为这是对传统的亵渎。
但更深层的症结,在于现代化基础的缺失: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厕所建好也是“污水制造厂”,基层治理崩坏,补贴成了腐败温床,卫生教育匮乏,民众缺乏主动改善的意识。
2025年,莫迪政府又将希望寄托于“卫生教育”,宣称要通过教育实现民众行为的永久改变。
只是在许多观察者看来,若不整治基层腐败、补齐基建短板、疏导传统观念,这笔教育经费恐怕又会沦为新的利益蛋糕。
结语
真正的文明从不在口号与报表里,而藏在女性安心如厕的夜晚、孩童饮用干净水的笑容、城市远离垃圾山的天空中。
印度要实现真正的“清洁”,需要的不仅是厕所与垃圾场的改造,更是整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层蜕变。这条路,显然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