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假设性问题,我们可以从林黛玉的性格核心、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基础,以及甄宝玉的真实面目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结论是:林黛玉绝不会接受,而且这样的婚姻对她而言将是一场比泪尽而亡更痛苦的悲剧。
林黛玉爱贾宝玉,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是“宝玉”,而在于他是 “知己” 。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上:
反叛世俗: 他们都鄙视功名利禄,厌弃“仕途经济”的封建正统道路。宝玉被称为“混世魔王”,黛玉则从不说那些“混账话”(劝他考取功名的话)。这是他们灵魂共鸣的基石。
心灵相通: 他们能理解彼此的敏感、孤傲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灵魂层面的相互认同和珍惜。
而甄宝玉,虽然在童年时期与贾宝玉言行举止、相貌性情都极为相似,但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书中通过甄家仆妇之口和贾宝玉的梦境,明确揭示了甄宝玉的成长轨迹:
童年相似是假象: 童年的甄宝玉同样喜欢在女儿堆里混,说些“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之类的话,但这更像是一种未经世事的、朦胧的模仿阶段。
长大后的“醒悟”: 在经历了家道的变故和严格的封建教育后,甄宝玉“改邪归正”了。他变成了一个热衷功名、恪守礼法、符合封建标准的“正经人”。他后来见到贾宝玉,还试图用一套大道理来“规劝”他。
所以,甄宝玉的本质是一个最终回归并拥抱了封建秩序的俗人。他是贾宝玉的“镜像”,但这个镜像恰恰是反面的。
如果强行将黛玉嫁给甄宝玉,将会发生以下情况:
初期的错觉与惊喜: 刚见面时,黛玉看到与宝玉一模一样的容貌,可能会产生一瞬间的恍惚和希望。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她更加痛苦。
迅速的本质暴露: 以黛玉的聪慧和敏锐,她很快就能从言谈中发现,这个“宝玉”满口都是“经济文章”、“光宗耀祖”。他会像薛宝钗、史湘云一样劝她“上进”,甚至会认为她的诗词歌赋是“不务正业”。
彻底的绝望: 对黛玉而言,这无异于一场酷刑。她每天要面对一个有着爱人皮囊,却装着敌人灵魂的人。这不仅是失去爱情的痛苦,更是精神世界被彻底否定的绝望。贾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而甄宝玉将是她的“对立面”。这种同床异梦、无人理解的孤独,会比她在贾府中“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残酷千百倍。
结局的必然性: 以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傲性格,她绝不会向这种庸俗的现实妥协。她的生命是靠爱情和诗意支撑的。当这两样都被摧毁,她的结局只会是加速的香消玉殒,而且过程会更加痛苦和讽刺。
绛珠仙草的眼泪为谁而流?
曹雪芹的神话设定是“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这里的核心是 “神瑛侍者” ,是那个有着特定精神内核的贾宝玉,而不是一个名为“宝玉”的空壳。
因此,将黛玉嫁给甄宝玉,是对“木石前盟”这一神话和爱情主题最根本的颠覆和嘲弄。它好比是:
给一只追求自由的鸟儿,打造了一个黄金的笼子,并告诉它这就是森林。
给一个追求真理的智者,配了一个庸俗的伴侣,并期望他们能琴瑟和鸣。
这绝无可能。黛玉的眼泪,只为那个理解她、与她一同反抗世界的“知己”而流。对于一个徒有其表的甄宝玉,她付出的不会是眼泪,只能是彻底的决绝和生命的最终消亡。所以,这个假设本身,就揭示了黛玉爱情悲剧的不可替代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