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莞妈。
有没有发现,身边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老人在带娃。
以前我一直认为,爷爷奶奶应是带娃的主力,可实际好像并非如此。
比如我们小区,楼下遛娃的老人问一圈下来,大多是孩子的姥姥/外婆,当然奶奶也有,但不多。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中国新闻网”曾发起的一个关于“家庭中谁带孩子”的调查,数据显示:
姥姥才是带娃的主力军,比例高达43.9%,是奶奶(14.7%)的三倍!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堂妹前段时间坐月子,特意叫我婶婶去照顾她月子。我跟她开玩笑说:“你婆婆这么稀罕大宝贝孙子,身体也硬朗,为啥不叫她?”
堂妹哼哼说,“不行不行,婆婆再好也不是亲妈,我怕一点小事都可能记在心里成疙瘩。我妈带娃,什么都听我的,做啥都是我爱吃的,就算吵架,第二天就忘了。”
堂妹这话我很认同,因为自己当初生两个娃,也都是亲妈来照顾月子。
大宝那时候夜里总哭闹,每次都是我妈先醒来,边哄娃边对我说:“你再睡会”。不管我有意或无意说想吃什么,第二天餐桌上必定会出现那道菜。
到底是谁生的谁心疼。姥姥带娃,其实就是心疼自家闺女!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办法亲自带娃。而爷爷奶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长时间帮忙带娃。
于是,姥姥们就成了“扑火队员”,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带娃的重担!
以前总听人说“妈妈生,姥姥养”,现在可算是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姥姥带娃,让我们能安心工作、心里有依靠,可好像很少人问过:姥姥在女儿家带娃的日子,到底过得舒心不舒心?
毕竟,女儿家不是自己家,女婿也不是自己的儿子。带着这种微妙心理差异,所以姥姥们带娃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惹出什么麻烦。
我妈来帮我带娃那会儿,有一次我老公随口说了句:“最近菜价涨了。”
结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家里饭桌上就成了两菜一汤。我妈还跟我说:“你也省着点花,每个月还得还房贷。”
我说:“这你别瞎操心,你自己想吃啥就买啥!”
她却叹口气:“我住你们房子里,总不能太自在,万一女婿不高兴,你夹在中间难做人。”
我一听,心想我老公是不是给我妈脸色看了,晚上还无中生有跟他吵了一架!
这下我妈更不自在了……
社会学研究发现,很多姥姥在女儿家都有“寄居感”—— 传统观念里,人们总觉得“男方家才是小家庭的主家”。
姥姥过来帮忙带娃,潜意识里会把自己当成“客人”,做事小心翼翼,提需求也总是欲言又止。
以前我总觉得,跟自己亲妈不必见外,不知不觉就成了“甩手掌柜”。
饿了喊妈,娃哭了喊妈,累了把娃塞给妈,周末睡懒觉也心想着反正有妈……有时跟老公拌嘴,也理直气壮找我妈评理!
有一次我姐来我家,看到妈带娃又做饭,气得指着我脑门说:“你就天天这样让妈当保姆的?你也太不自觉了!”
那时候我才醒悟,我一直仗着“亲妈式的包容”,早已没了边界感。
我们总习惯妈妈的付出,却忘了她年龄渐大,也会累,也会委屈!
加上本身没有归属感,所以姥姥们在带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期情绪得不到释放,就很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
记得有一次,我妈在客厅里看娃,小家伙跑来跑去,一小心就摔了一跤,额头上磕出挺大一个包。
我妈当时脸都白了,紧张地抱着孩子,一个劲道歉,连说“都怪我没看好”。
尽管我强调很多次没事,但那天晚上还是听见她跟我爸打电话:“万一娃摔严重了,我怎么跟女婿、跟他爷爷奶奶交代?”
那一刻我心里也挺难受的,第一次觉得不该叫我妈来帮我带孩子。
其实我们都明白,姥姥来帮忙带娃,本就不是义务,只不过是心疼女儿。
可是谁又能心疼心疼姥姥呢?
而且我们不能仗着这份心疼,让姥姥独自委屈,更不能把姥姥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归根结底,不是别让姥姥带娃,而是别让姥姥带着委屈带娃。
如果你家里是也中姥姥在帮忙带娃,记得多跟她说说“辛苦了”,多给她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别让她觉得,在女儿家连个自在的地方都没有!
毕竟,那个愿意放下老伴和老家的生活,不顾一切来帮你带娃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疼你的人啊。
就算是亲妈,也得有边界感,在你需要妈妈帮忙带娃的同时,也该想想,自己能为妈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