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次在便利店货架前拿起桶泡面,总会不自觉想起康师傅和统一这对“老冤家”。
明明都带着台湾食品工业的基因,却在大陆市场从方便面斗到茶饮,从“错位抢滩”拼到“血拼消耗”,最后又一起被时代浪潮推着面对转型难题。
这俩品牌的缠斗,从来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方便面这个曾遍布工地、火车的“国民食品”,更藏着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变迁密码。
初入大陆
上世纪90年代,大陆消费市场刚吹起“改革春风”,像块没被深耕的沃土。
那会儿统一在台湾早是方便面行业的“老大哥”,鲜虾面靠着透明包装、鲜爽汤底,在当地卖得火热,台湾消费者喜欢这种“看得见食材、尝得到鲜美”的精致感,统一也顺理成章把这当成了“制胜法宝”。
谁能想到,带着鲜虾面进大陆时,统一几乎没做任何“本土化调整”。显然,它太依赖台湾市场的成功经验,默认“台湾人爱吃的,大陆人也会买账”。
可当时的大陆消费场景,和台湾差得太远:那会儿“民工潮”正盛,上亿农民工涌向城市工地,他们才是方便面最核心的客群——这群人蹲在工地吃泡面,要的不是“清淡鲜爽”,是一口下去够味、吃完能扛饿的“实在劲儿”。
更别说,乡镇小卖部昏暗的灯光下,透明包装的鲜虾面混在五颜六色的零食里,根本引不起注意;长途运输后,鲜虾风味打了折扣,民工兄弟尝过一次,大多觉得“没滋味、不过瘾”。
反观康师傅,当时还是行业“小弟”,却没走“经验复制”的路子。它先做了件“笨事”——跑遍多个城市的工地、厂区,找了上万人做调研,最后发现“牛肉面”是大众最认的口味:浓郁汤底、咸香肉味,正好契合大家对“重口味”的需求。
更妙的是,康师傅抓准了工地场景的痛点:那会儿袋装面得找碗、找开水,还容易洒。于是它率先推出“桶装面”,桶身稳当、叉子固定在盖里,撕开包装倒上开水,蹲在工地边就能吃,简直是为农民工量身定制。
细想下来,这段初战的关键,其实是“懂不懂市场”。统一输在把“过去的经验”硬套在新市场上,没看见大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康师傅赢在“放下身段听市场”,没纠结“我有什么”,先琢磨“用户要什么”。
到1998年,康师傅营收比统一多了10个亿,1.98元一包的价格,配上包装上大块的牛肉图片(虽然后来被调侃“一年只用一头牛”),精准戳中了当时“图便宜、图实在”的消费心理——显然,这就是早期“弯道超车”的核心密码。
中期的缠斗
康师傅在方便面市场站稳脚后,两家的竞争很快蔓延到茶饮赛道。
20世纪末,大陆居民生活水平提上来了,“喝茶”不再是老一辈的专属,年轻人开始喜欢便捷的瓶装茶饮。
统一率先嗅到商机,推出冰红茶、绿茶组合——透明瓶身能看见茶色,清爽口感很对年轻人胃口,上市初期确实火了一阵。
谁能想到,统一刚把茶饮的火苗点燃,康师傅就凭着“借道超车”的法子追了上来。它几乎照搬统一的茶饮配方。
却在包装和渠道上动了心思:把透明瓶改成深绿色,在货架上更显眼,借着方便面已经铺到乡镇的渠道,让茶饮跟着泡面一起进终端,甚至还比统一便宜几毛钱。
这下统一傻了眼:自己花心思创新的产品,被康师傅用“渠道+价格”轻松追上,没多久康师傅的茶饮销量就反超了。
这段“茶饮战”其实挺耐人寻味:快消品的创新,从来不是“做出产品就赢了”,更要守住“创新后的护城河”。
统一赢了“先发”,却输在没把渠道扎深;康师傅的“跟随”看似“没新意”,实则是借了方便面渠道的“东风”,显然,在当时的大陆市场,“渠道为王”的逻辑比“产品创新”更能快速见效。
真正让竞争白热化的,是统一2008年推出的老坛酸菜牛肉面。
这款产品跳出了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垄断赛道”,酸香酸菜配浓郁汤底,硬生生开辟出“酸菜味”新市场,四年销售额就突破40亿,说是“抄了康师傅后路”也不为过。
可统一的创新还是没守住:康师傅立刻推出自家老坛酸菜面,还主打“加量酸菜”。
统一没办法,只能在电视上打广告讽刺“有人模仿我的脸,还有人模仿我的面”,听着解气,实则满是无奈——它没提前锁死酸菜供应链,也没申请工艺专利,根本拦不住对手模仿。
2013年的“火腿肠大战”更夸张:统一下血本搞“40%中奖率送火腿肠”,康师傅直接宣布“每桶都送”;统一在红烧牛肉面里“加肉加蛋”,康师傅就放话“不拿下70%市场就接着送”。
最后两家一共消耗40亿根火腿肠,利润都缩水三分之,这场“杀一千自损八百”的血拼,其实是“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统一没把创新做深,康师傅依赖“跟随”不愿突破,最后只能在价格、赠品上死磕。
泡面的“场景消失”
就在康师傅和统一还在方便面市场“死磕”时,一场更大的危机正悄悄逼近——泡面的“黄金消费场景”,正在被时代浪潮慢慢消解。
泡面能成为“国民食品”,靠的其实是两个核心场景:一是“民工潮”带来的工地消费,二是“绿皮火车”时代的旅途消费。
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工地上随处可见的泡面桶,和高耸的起重机一样,是城市建设的“标配”;绿皮火车时速只有几十公里,从南到北要坐十几个小时,泡面是旅客“扛饿神器”,开水房排队接水、车厢里飘着的泡面香,是很多人对“长途旅行”的记忆。
可2011年后,情况变了。
一方面,“民工潮”开始回落,农民工总量增速放缓,泡面最核心的消费群在减少;另一方面,高铁时代来了——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把“十几个小时的旅途”压缩到三四个小时,旅客不再需要“靠泡面扛饿”,甚至很多高铁还明确“不售卖泡面”,怕气味影响他人。
更致命的是2013年后外卖平台的崛起:2015年国内外卖规模才382亿元,2016年就飙升到1700亿元,翻了三倍多,点开手机下单,半小时就能吃到热乎饭菜,谁还愿意吃泡面?
就这样,方便面遭遇“滑铁卢”,2013年开始销量连续下滑。
显然泡面的浮沉,本质是“时代场景的变迁”,它的崛起是精准契合了“民工潮+绿皮火车”的需求;它的下滑是这些场景消失后,没能快速找到新定位。
后来统一推出“汤达人”走高端路线,康师傅做非油炸泡面主打“健康”,试图找回消费场景,但这些调整总有点“亡羊补牢”。
它们习惯了旧场景,却没及时跟上“消费升级、场景多元化”的新需求。
现在再问身边人“上一次吃泡面是什么时候”,很多人要想半天——不是泡面不好吃了,是我们有了更多选择:健康轻食、便捷外卖、精致速食……消费市场变了,产品若不跟着变,自然会被边缘化。
结语
如今康师傅和统一的“争霸”早没了当年的火药味,反而多了“一起转型求生”的默契。而方便面这个“老物件”,也从“国民食品”的神坛走下来,成了中国消费市场变迁的“见证者”。
或许未来某天,它能靠着“更健康的配方、更适配的场景”重新走红,但那一定是它真正读懂了新时代的需求,不再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之后的事。
说到底,康统争霸与泡面浮沉的故事,是中国消费市场最真实的缩影:企业的输赢,从来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跟上时代”;产品的命运,也从来不是“靠爆款躺赢”,而是“靠迭代活下去”。这道理,放在任何行业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