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生看到一则消息:2025年7月,中国银行已完成ISO标准跨境汇款全渠道迁移,而且是“一次性、全渠道”支持Swift ISO支付报文标准——中行总行日均处理的Swift支付类报文量约7万余笔。
明明有CIPS,为何还要全渠道支持Swift呢?
当我们听说中国银行在今年7月完成全渠道对Swift ISO 20022支付报文标准的支持,境内机构迁移率高达91%时,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中国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吗?
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大力气去升级支持一个“由美国、欧洲”掌握的随时以“维护区域安全”等理由将他国踢出的国际组织的标准呢?南生认为: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涉及到对全球金融体系运作机制的深入理解。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CIPS和Swift的本质区别。很多人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CIPS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速公路”,专门负责人民币资金的清算和结算。
本质上说,CIPS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支付系统,本身也有报文消息传递的功能,但这不是最核心的。而Swift则更像是一个“全球金融邮政系统”,它不直接处理资金,而是在银行间传递支付指令和信息。
举个例子来说,当您要通过中国银行向海外汇款时,CIPS负责的是最终人民币资金的划转和清算,而Swift网络则负责将您的汇款指令信息传递给境外收款银行。
这就好比发送一封国际信件:CIPS相当于负责最终送达的邮递员,而Swift则是那套确保地址格式被全球邮局都能看懂的标准化信封和邮政编码系统。或者说,这是电话机与电话线之间的区别。
还需要继续说下原因:我国CIPS目前仅支持人民币与港币的跨境支付,而Swift却能覆盖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加元、澳元、瑞郎、泰铢等多种货币,现实要求我国无法远离它。
更加重要的是CIPS虽然也拥有自己的报文传输系统,但却没有强制要求境外参与进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这是基于快速获取客户的目的。当这些机构参与时,他们基本都采用SWIFT报文与CIPS对接。
从而形成这样的现状:我国境内的银行使用CIPS提供的报文传输信息,到了境外后,境外参与的各大银行都将CIPS传来的信息“翻译”了——他们再采用SWIFT报文相互对接。
这种战略选择体现了中国金融业的务实与智慧:在大力发展自主系统的同时,也不放弃在国际现有体系内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毕竟,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完全另起炉灶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更好的方式是在参与中逐步变革,在融合中寻求突破。
支持升级标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新一代的金融报文传输效率更高。如果说传统的Swift报文像是发送手机短信,那么ISO 20022就像是发送一封结构完整的电子邮件。
短信长度有限,只能包含最基本的信息,而电子邮件不仅可以容纳更多内容,还能带有结构化附件,让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丰富。
具体来说,ISO 20022标准相比旧标准有几个显著优势:
第一是数据容量大大增加,能够携带更完整的交易信息;第二是结构化程度更高,机器可读性更强,大大提高了自动化处理水平;第三是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字符,减少了因语言转换产生的错误。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为反洗钱、反欺诈等合规筛查提供了更完善的结构化数据字段,显著提高了风控精准度。对中国银行而言,这次升级意味着客户体验的显著提升,那就是:
跨境支付处理时间缩短了,到账速度更快了,因为结构化数据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要;跨境支付的透明度提高了,客户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资金流向和费用构成;同时,由于合规筛查更加精准,正常交易的误拦截率也会下降。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有了CIPS,为何还要升级支持Swift的新标准?
答案已经很明显:因为CIPS和Swift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CIPS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主渠道,其本身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ISO 20022标准。中国银行全面升级支持Swift新标准,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CIPS的效能,确保通过CIPS办理的业务能够与全球金融网络无缝对接。
这就好比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机场:CIPS就像是机场的跑道和停机坪,是基础设施;而Swift网络就像是国际通用的航空通信标准和飞行规则。只有既拥有好的基础设施,又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才能确保飞机安全、高效地起降和航行。
中国银行的这次升级,实际上是在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和“标准对接”两个层面。一方面,作为CIPS的重要参与者,中行通过升级能够更好地发挥CIPS的效能。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性银行,中行也需要确保能够与使用Swift网络的境外银行顺畅通信。完成ISO 20022迁移,意味着无论通过CIPS还是Swift网络,中国银行都能使用统一的高标准“语言”进行通信,实现了“一个标准,直通全程”的效果。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的这一举措代表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体系的坚定决心。金融标准化是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引领国际标准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国家金融软实力的体现。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率先完成全渠道ISO标准迁移,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中国金融业接入全球金融标准化网络做出了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的这次升级并非简单技术替换,而是一次深刻的业务流程再造。据了解,中行从2021年就开始着手研究ISO报文标准,进行了“原子级”的拆解,并专门成立了跨部门柔性工作组来推进项目实施。
这种前瞻性的布局和扎实的准备,确保了迁移工作的顺利推进。展望未来,随着全球金融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标准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ISO 20022标准不仅为当前的跨境支付带来了效率提升,也为未来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应用潜在铺垫了技术基础。中国银行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Swift ISO报文的价值和潜力,从高质量数据的规模化应用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体验。
总之,中国银行全渠道支持Swift ISO新标准,不是远离CIPS,而是为了让CIPS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网络;不是简单技术升级,而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这步棋看似着眼当下,实则布局长远,体现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智慧和决心。
在全球金融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这种主动拥抱国际标准、提升服务质量的举措,无疑将为中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最终,这一切的努力都将转化为更优质的客户体验:
跨境支付更快了、更便宜了、更透明了。而这一切,正是通过像中国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技术升级和标准对接来实现的。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有了CIPS为何还要升级Swift”这样的问题时,答案已经很明确:不是为了替代,而是为了更好的互补与融合;不是走向封闭,而是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与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