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闽清白樟镇,拐进一条幽深小巷内,明兴厝在此静默守候。漫步庭院,80多年前的青春热血与赤子情怀,仍自青砖古木间弥漫而出。
白樟镇,旧称闽清十六都,境内有梅溪航道重要的渡头——白云渡。全面抗战爆发后,福州城内战云密布,局势紧张。1938年12月,福建学院暨附属中学由福州内迁于此,师生们入驻明兴厝,在此开展教学活动,并广泛向周边乡镇招生。鼎盛时期,在校师生一度达500余人,明兴厝及周边房屋便是当时主要的教学及活动场所。
“当时,地下党员刘子崧也在校内任职,随校内迁。”闽清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黎义晖介绍。在校内,刘子崧负责讲授经济学原理和外国经济史两门课程,他常常抛开学校规定的课本,讲授马克思经济学说理论,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讲授外国经济史,受到同学们一致欢迎。
福建学院内迁后,一些进步青年开始自发组织抗敌剧团,计划在农村地区开展抗敌宣传工作。刘子崧与进步青年们一拍即合,决定以“白云渡”为名,组织成立“白云抗敌剧团”。首批参加该剧团的包括刘子崧与进步师生金汝进、阮子宽、张汝励、高恬惠、赵修蒙等30多人,剧团下设总务、剧务、宣传3个组,由刘子崧任团长。
白云抗敌剧团成立后,团员们自编自演节目,自筹自措经费,自备自供道具。明兴厝宽阔的大堂成了团员们绝佳的排练舞台。在这里,他们先后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作品,利用节假日先后在白云渡、县城、二都等地巡回演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效果显著。“在坂西村,村民刘守桢观看演出后,当场捐献银圆1000元,以当时的经济条件看来,实属难能可贵。”黎义晖说。
剧团还在校内及白云渡周边多次召开抗日救亡座谈会,引导大家分析探讨当前抗日救亡的整体形势,凝聚抗战共识,激发民众抗战热情。与此同时,福建学院附属高中部地下党员林克俊和进步青年黄广天等创办了刊物《燎原》,宣传抗日救国,号召同学们开展革命活动。
然而,白云抗敌剧团的爱国举动却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惧。1940年夏,剧团被当时的福建学院训育主任强行勒令解散,一些进步师生甚至险遭逮捕。随着抗战胜利,福建学院重新回迁福州,“白云抗敌剧团”的斗争故事就此落幕。
白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兴厝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多年来历经洪灾、风雨侵蚀,部分建筑曾出现损毁。2023年以来,白樟镇政府对明兴厝进行了修缮,并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点和党员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现场参观学习,铭记先辈历史,传承红色记忆。(记者 阮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