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一个深夜,淮海战场上的粟裕将军凝视着手中的战场地图,果断下达了立即开战的命令。
当时距离原定的开战时间还有整整四个小时,这短短的四小时却成为了决定淮海战役胜负的关键时刻。
粟裕将军晚年回忆道:“如果晚了四个小时,那可真不好打了。”
话虽简短,却透露出那一刻时间的分量和战局的紧迫。
1948年9月24日,刚刚结束济南战役的粟裕将军没有丝毫休息,连夜向中央军委递交了一份关于开展淮海战役的详细计划。
粟裕当时的战略思路十分清晰:依靠刚刚取得胜利的高昂士气,一举拿下国民党控制的徐州,从而夺取整个华东战场的主动权。
按照他的最初规划,作战范围仅限于淮阴和海州一带,这也是华东野战军传统的作战区。
中央军委对这份计划评价稳妥,认为不激进,且切合当时战场实际。
因此,仅一天后,中央军委便批准了粟裕将军的作战请求。
随后,毛主席亲自审阅战场态势,制定了“淮海战役”的总体作战方针。
军委当时仍持保守态度,并未计划全面进攻,只希望通过局部小规模战斗,歼灭黄百韬的部队,阻止国民党援军向西挺进。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向徐州挺进之时,中原野战军意外夺取了郑州。
紧接着,驻守开封的国民党守军闻讯后,违抗命令弃城而逃,中原野战军轻松夺下开封。
这一下子打开了中原门户,徐蚌地区全面暴露在华北野战军的炮火下。
此时正是进军徐蚌、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最佳时机,作战风格以迅速著称的粟裕,自然不愿放过这难得良机。
于是,粟裕电报中央军委,请求扩大作战范围,将原本局部战役升级为全面决战。
这一想法恰巧与毛主席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军委随即批准,将南北两大战区主力共同围困徐蚌地区。
由此,淮海战役这场三大战役之一的重大战役正式定型。
淮海战役一触即发,具体部署则交由“前线指挥官”粟裕将军负责。
根据他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将于1948年11月8日正式出击,向黄百韬部队发起进攻。
然而,战争形势再度突变。
1948年11月6日下午,华东野战军侦察部队传来情报,国民党第44军已经从原驻地撤退,向西急速转移。
紧接着,又传来黄百韬主力部队也开始西撤的报告。
此时,解放军两大主力部队已基本实现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若任其向西撤退,很可能跳出包围圈。
一旦黄百韬兵团与杜聿明、李宗仁部队会合,原本计划的歼灭战恐将变为持久消耗战,解放军的胜算将大大降低,损失也会增加。
战机瞬息万变,粟裕将军仅犹豫十分钟,便果断下令华东野战军立即阻击,淮海战役由此正式打响。
这突如其来的进攻让黄百韬措手不及,他原以为至少有两天缓冲时间准备跳出包围。
然而解放军的突袭太快,黄百韬甚至没来得及调动援军,新安镇附近迅速被华东野战军夺取。
黄百韬兵团并非未预料解放军会提前行动,关键是他们的反应速度太慢。
直到11月5日,也就是战役前一天,国民党方面才匆忙制定战斗部署计划。
攻击开始时,黄百韬兵团仅收到口头布防指令,根本无法组织有效防御,阵脚大乱。
战机转瞬即逝,谁先抓住机会,谁动作更快,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赢面自然更大。
新安镇失守后,黄百韬兵团像惊弓之鸟般仓促向西撤退,试图向徐州方向突围。
既然敌人想逃走,粟裕便决心彻底切断其退路。
他迅速调整作战计划,命令华东野战军第六、第七纵队向曹八集和大许家地区发起进攻。
部队接到的命令明确:迅速占领曹八集、大许家两地,并构筑坚固防御,堵截黄百韬兵团撤退路线。
曹八集和大许家是黄百韬突围徐州的必经之地,若这两个据点未能控制,黄百韬兵团便能轻松渡过运河,逃出包围圈。
一旦黄百韬渡河成功,解放军的合围计划将彻底破产。
第六、第七纵队不负重托,迅速夺取两地,将黄百韬退路死死封锁,歼灭黄百韬兵团只剩时间问题。
1948年11月9日,粟裕下令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主力所在的碾庄发动全面攻击。
为了确保战果,他派出五个纵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协同围歼。
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彻底攻占碾庄,歼灭黄百韬兵团数十万人,为淮海战役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事后,粟裕将军曾反复推演,当时虽提前两天发动攻击,但黄百韬兵团已开始行动,其部队正火速集结。
若粟裕再晚发动四小时,等黄部队集结完毕,歼灭战将付出更惨重代价,甚至黄百韬或能突围成功。
四小时,弹指一挥间,却铸就了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
参考资料:
《从“小淮海”到“大淮海”:淮海战役中的粟裕大将》——2022-12-06,党史博览
《淮海战役:加速解放战争进程的决战》——2022-06-28,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