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这两个字如今成了许多传统景区的“心头刺”。
以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为例,它就深陷这样的两难:作为其核心收入来源的九曲溪竹筏项目,大部分收入都分配给了筏工,运营公司自身反而面临亏损。当地政府渴望转型,开发新旅游产品,却苦于资金短缺,而外部资本对重资产投资也望而却步。实践表明,简单地取消大门票并未带来预期的客流激增,但固守传统门票模式又仿佛饮鸩止渴。
武夷山的困境并非个例。从东南的名山大川,到西北的荒漠古城,无数依靠顶级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景区,正集体陷入 “没门票不好活,继续收票活不好” 的转型阵痛。这像极了一场“资源诅咒”——坐拥天赐宝藏,却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步履蹒跚。
一、症状表现:
结构性失衡的“三个痛点”
1. 收入结构单一,“门票依赖症”入骨。营收的“半壁江山”甚至更高比例都压在了门票及景区内交通车票上。一旦客流风吹草动,整个财务体系便摇摇欲坠。
2. 产品供给陈旧,“观光后遗症”难愈。产品形态数十年如一日,停留在“圈地、卖票、看风景”的初级阶段。游客体验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消费链条在走出景区大门的那一刻便戛然而止。
3. 游客体验不佳,“高期望落差”明显。当游客抱着巨大期待,支付了不菲的门票后,却发现服务粗糙、商业业态单一、处处还要另外收费,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迅速转化为负面口碑,在社交媒体上加速发酵。
二、病因探查:
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的逻辑已经变了,而很多景区仍在使用旧商业模式的地图。
· 游客变了:主流消费群体从“被动观光者”转变为“主动体验者”。他们追求的不再是“我来过”,而是 “我体验过、我感受过、我分享过” 。深度、互动、个性化、生活化成为新的关键词。
· 竞争变了:景区的竞争对手不再是隔壁的另一座山,而是所有争夺用户时间和预算的消费场景。一个火爆的露营营地、一个有趣的艺术集市、一家用心的主题民宿,都可能分流你的潜在游客。
· 路径变了:过去靠一句名诗、一个名头就能“躺赢”的时代一去不返。现在,能打动人的是完整的故事线、沉浸的场景和贴心的服务。“资源为王”正在让位于“运营为王”。
三、诊治方案:
从“输血”到“造血”的三剂药方
诊断明确,药方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需要进行一场系统性的“供给侧改革”。
第一剂:产品创新——从“卖风景”到“卖生活”
核心是让静态的资源“活”起来,转化为可参与、可消费的时光记忆。
· 时间维度:做长价值链。大力发展夜间旅游,用光影秀、星空音乐会、夜市街区留住游客的“一夜”;精心设计淡季产品,如冬季的禅修、夏季的研学,变“淡旺季”为“全季游”。
· 空间维度:做宽消费场。将消费场景从核心观景台延伸到特色驿站、主题餐厅、文创街区、精品民宿。让“在路上”的每一刻都蕴含消费可能。
第二剂:产业融合——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
打破旅游的边界,与相关产业进行“化学反应”,打造“旅游+”生态。
· 旅游 + 文化:这是灵魂。将地方文化(历史、民俗、非遗)转化为沉浸式演艺、工坊体验、文创商品,提升产品的独特性和附加值。
· 旅游 + 美食:打造“目的地餐饮”,让一顿饭成为一个吸引物。策划“寻味之旅”,推出地理标志宴席,让味蕾记住一个地方。
· 旅游 + 体育/康养:开发徒步、攀岩、骑行、瑜伽等主题线路,吸引细分市场的深度爱好者,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粘性远高于普通观光客。
第三剂:模式升级——从“管理者”到“平台方”
景区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一个资源的封闭管理者,转变为开放的合作平台。
· 优化门票结构:推行“基础门票+精品项目”模式。基础门票覆盖环保与基础服务,精品项目(如深度讲解、文化体验课)独立收费,让游客“我的行程我做主”。
· 建立分润体系:以降低租金或免租的方式,吸引最优质的文创、餐饮、演艺等业态入驻。景区通过为它们引流,从销售收入中分成,形成“你赚钱,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 轻资产IP输出:将自身强大的品牌和文化遗产作为IP,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衍生品、线上内容、联合营销,赚取授权费和收益分成,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结语:
破局之路在于“价值重构”
资源依赖型景区的困境,是一场深刻的危机,但更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解决问题的钥匙,不在于是否取消那张门票,而在于能否为游客创造出超越门票的全新价值。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山水资源的竞争,而是内容创造、体验设计和生活方式营造的竞争。谁能率先完成从“空间的经营者”到“美好时光的供应商” 的转变,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洗牌中,赢得下一个十年。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您还遇到过哪些景区的“槽点”或“亮点”?对于景区转型,您有什么好建议?让我们一起探讨。
作者 | 吴必虎 DeepSeek
编辑 | 周晴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