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边上的马林乐园快撑不住了,手里还有30头白鲸没人管,园方直接放话,说要是政府不给钱救急,就得集体安乐死这些家伙。偏偏中国珠海的长隆海洋王国伸出援手,想全盘接过去好好养,结果加拿大政府一口咬死不放行。
马林乐园1961年开张,创始人约翰·霍勒是个移民,从斯洛文尼亚过来,本来学的是葡萄酒化学,到了加拿大后转行搞动物表演。起初就几只海狮在小池子里转悠,慢慢加码,1970年代开始养白鲸,这些鲸大多是从北极海域抓来的。园子一度火爆,靠白鲸喷水、顶球的表演挣了不少钱。但霍勒这人争议不小,园子被爆出水质差、动物虐待问题,他生前多次吃官司,员工举报说鲸类长期泡在脏水里,皮肤烂掉,感染一大堆。霍勒2018年死了,享年83岁,园子交给家人打理,他的妻子玛丽·霍勒帮忙管事,直到2024年她也走了。园子从那以后越发走下坡路,游客少,收入断崖式下降。
加拿大这边对圈养鲸类的态度变了。2019年通过一项法案,全面禁了新捕获白鲸、海豚啥的用于娱乐,现存的允许继续养,但得严格管福利,违规罚款最高15万加元。马林乐园当时就挨查,水质不达标,白鲸活得苦哈哈的。园方没彻底改,从2019年到现在,鲸类死了20来头,包括一头虎鲸和19头白鲸。死因多是感染、压力大导致的器官问题。这些年欧美动物表演园子都不好混,大家越来越觉得让动物为人类娱乐太残忍,马林乐园成了典型受害者。2024年9月,园子干脆关门大吉,只剩员工维持基本喂食,白鲸们搁那儿没人要。
园方不是没想辙,他们先找中国珠海长隆谈转移。长隆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海洋园,空间大,设备新,能一下接30头白鲸。长隆派人过去查了情况,觉得可行,还准备了运输和医疗计划。园方递申请,盼着出口批下来。但加拿大渔业部长乔安妮·汤普森直接否了,她说这种转移只会让白鲸重蹈覆辙,继续受罪。政府立场硬气,觉得园子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现在甩锅不对劲,不该让纳税人买单。园方急了,2025年10月初发最后通牒:10月7日前政府不接手,就安乐死白鲸。消息一散开,全球网友炸锅,动物保护组织连夜抗议,社交平台上到处是老照片对比,现在的白鲸没精打采的。
为什么不放回大海?专家说不行。这些白鲸大多人工生长的,野外生存技能零,不会捕鱼,不会跟野生群落混,放出去等于慢性自杀。建海洋庇护区听起来好,但钱多、时间长,现在白鲸等不起。园方威胁安乐死其实是逼宫,希望政府松口。但10月7日过去了,白鲸还活着,安大略省官员达科塔·莫尼兹确认园方没动手,继续负责喂养。看来这威胁是虚晃一枪,园子没真下手。
政府为啥这么轴?根子上是动物福利法。加拿大2019年那法案不光禁捕获,还管出口,怕鲸类落到不靠谱地方继续表演。长隆虽说设施好,但中国动物园名声在外,有些地方还搞表演,加拿大担心白鲸过去遭罪。国际公约CITES也管这事儿,白鲸是附录II物种,出口得证明不伤种群,还得确保接收方福利到位。加拿大觉得长隆没过关,就卡住了。园方试过其他路子,比如联系因纽特社区,说给它们用作文化用途,但没下文。Nova Scotia有个庇护所想接,园方又不愿意,说条件不合适。
圈养动物这商业早年为了赚钱,抓鲸表演,现在园子黄了,动物成包袱。马林乐园不是孤例,美国海世界早几年就停了虎鲸表演,欧洲好多园子关门。加拿大政府立场是保护,但拒绝转移后,没给出实打实方案。动物正义组织呼吁加拿大政府没收白鲸,移到专业庇护处,但省里推给联邦,说不是自己管。联邦又说园方责任大,不想出钱。白鲸夹在中间,短期安全,但长期咋办没人说清。
公众反应热烈,社交媒体上签名请愿超百万,呼吁建紧急基金或找国际伙伴。一些人指责政府伪善,一边喊保护,一边不救急。因纽特组织提了个方案,说接过去用于社区教育和研究,避免杀戮,但园方没表态。专家估算,养30头白鲸年成本上百万加元,吃喝医疗一大笔,园子卖资产也凑不够。财产分割在进行,霍勒家人想甩手,但白鲸成绊脚石。
加拿大跟中国贸易摩擦多,动物转移成敏感点。政府拒绝对中国出口,或许有政治考量,但表面理由是福利。动物保护者分两派,一派说转移中国好过死,一派说宁可本地解决,避免跨国风险。全球类似案例有,俄罗斯白鲸监狱2019年放归,花了大工夫。马林乐园这批要学那模式,得国际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