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10月12日,我国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周年。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在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四川联合甘肃已总体完成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创建任务,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创建成效评估。
据了解,若尔盖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区域,黄河上游,涉及四川、甘肃两省,属青藏高原东缘森林草原雪山生态地理区,区内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保存完好的高原高寒泥炭沼泽,孕育了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年蓄水量近100亿立方米)、中国候鸟迁徙西部路线的关键节点和中转站、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于2020年初提出并启动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若尔盖湿地。摄影 纳么玖
国家公园的设立实行“创建制”,分为创建和报批两个阶段。创建阶段包括选定创建区域、提出创建申请、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创建成效等环节;报批阶段包括申请设立、专家论证、征求意见、上报审批、公示公告、组织实施等环节。五年多来,四川加快推进各项创建工作。2022年年初,四川、甘肃会同编制报送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4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同意川甘两省开展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11月,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式纳入了国家公园整体布局。
若尔盖湿地。摄影 纳么玖
此后,《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推进方案》实施印发。川甘两省林草局建立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矛盾调处、宣传普及等八大任务,两次联合报送创建材料,并组织完成了创建成效的自评估与预评估。在此期间,依托“若尔盖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2.84万公顷,有效遏制了湿地草原退化趋势,植被逐步恢复,整个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稳步提升。省财政连续三年安排资金支持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主要用于创建区内减畜降畜试点,聘请国内权威团队兰州大学开展草畜平衡的监测研究,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计算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进一步支撑优化减畜降牧分类处置方案;支持贾洛镇、嫩哇乡、辖曼镇、瓦切镇等4个乡镇探索“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可推广模式,为若尔盖国家公园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对标《国家公园设立指南》,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总体完成,正待国家组织开展创建成效评估。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善旗舰鸟类科学监测与管护体系,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减畜方案,全力推动若尔盖国家公园早日获批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