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八天长假落幕,各地旅游人流涌动、收入再创新高,可酒店行业却呈现出 “冷热不均” 的尴尬:不少酒店抱怨盈利不及预期,甚至出现空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帐篷露营热度飙升,成了很多游客的住宿新选择。这种 “酒店遇冷、帐篷火热” 的反差,不仅反映出消费者旅游观念的转变,更暴露出部分酒店在假期定价中的短视问题 —— 本该是满房的黄金期,却因自身策略失误,错失了盈利机会。
酒店遇冷的核心原因,在于部分商家 “漫天要价” 的短视行为。以往二三线城市如家等连锁酒店,日常价格约 200 元,可国庆期间部分商家将价格炒到五六百甚至六七百,涨幅高达两三倍。假期酒店涨价本在情理之中,消费者也能理解适度调价以平衡供需,但 “坐地起价” 式的疯狂涨价,彻底超出了大众的接受范围。当住宿成本过高,游客自然会寻找替代方案,空房现象的出现,本质是商家 “贪念” 导致的市场反噬。
帐篷走红与电动车住宿的兴起,为游客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替代选择。国庆期间多地气温适宜,搭帐篷露营既能亲近自然、欣赏星空月色,又无需花费住宿费用,契合了当下年轻人 “轻旅行、重体验” 的需求;而随着新能源车普及,不少车型配备大彩电、冰箱、沙发等舒适配置,睡在车里如同居家般安逸,也成了家庭游客的省钱之选。这些选择不仅降低了旅行成本,还能带来独特的体验感,自然分流了原本流向酒店的客源。
这场 “酒店冷、帐篷热” 的现象,给所有商家敲响了警钟:即便是国庆这样的黄金消费期,也不能背离 “合理定价、诚信经营” 的原则。适度涨价(如 30%-50%)符合市场规律,消费者能够接受;但试图通过 “天价” 牟取暴利,最终只会失去客源、损害口碑。下一个长假到来时,若酒店仍不调整定价策略,持续透支消费者信任,只会让更多人转向露营、房车等替代方式,最终被市场淘汰。毕竟,旅游消费的核心是 “性价比” 与 “体验感”,唯有尊重消费者、坚守诚信,才能长久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