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杨浦区图书馆与敦煌当代美术馆联合举办的 “文化丝路·阅美敦煌”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特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担任主讲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梁捷担任主持, 以《目连故事的敦煌版本在东亚传播历史:文献、图像与文艺的交叉视角》为主题,带领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
目连救母,作为中国俗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其最早完整文本见于敦煌莫高窟所出《目连变文》,文中讲述了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讲座中,白老师以敦煌文献出发,系统梳理了该故事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路径与演变脉络。他指出,《目连变文》随佛教文化东传,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化版本,成为了中华孝道观念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为更直观地呈现故事的传播轨迹,白老师通过大量图像资料——包括敦煌榆林窟目连变相、朝鲜《大目连经》木刻本、越南插图本及蒙古连环画等,生动展示了“看图讲故事”这一表演形式在东亚的延续与发展。他特别强调,图像不仅是文本的辅助,更是文化接受与再创造的关键媒介,尤其在跨越语言壁垒、覆盖不同社会阶层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现场还特别展示了多部珍贵文献的图像,如元代《目连救母经》日本重刊本、明代宫廷《目连宝卷》彩绘抄本等,这些资料清晰呈现出:该故事不仅从民间俗讲延伸至上层宫廷,还从文本抄写拓展到戏曲演出,尽显其多元的文化生命力。正如白老师所言,目连故事的流传史,既是一部宗教文学的传播史,更是东亚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生动缩影。
互动环节中,现场读者踊跃提问,围绕目连故事在当代的意义、讲唱文学发展等话题与主讲人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通过文献、图像与文艺的多维解读,不仅让公众深化了对敦煌文化影响力的认知,更直观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深远辐射与鲜活融合。
文字 | 汤顺佳
编辑 | 查艺宁
通讯员 | 张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