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减少“观感不适”争议,让人思考大众艺术应如何进行个性化表达
10月1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画风诡异,“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等作品让人观感不适。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荒野之国系乔小刀打造的童话王国,主打梦幻温馨,而网络差评是部分博主故意调色所致。景区部分作品设计确实夸张,但其他区域晴天打卡拍照很出片,建议提前了解后再确定是否前往。
如果只看博主视频聚焦的作品,与工作人员宣称的梦幻童话,确实不搭。如果再配以暗色调滤镜,乍看难免觉得诡异。
只是,景区要公开卖票,自然会考虑市场接受度,若全是暗黑风造型,太过小众,不适合家庭游,可能难以破圈爆火。带着疑问,搜索一下“荒野之国”会发现旅游网站上,画风迥然有别,有“现实版‘飞屋环游记’”“现实版哈尔的移动城堡”之称。
如果该景区童话风占比很高,那只挑其中两个作品吐槽,是否有点以偏概全、吹毛求疵?
然而,大众艺术带有消费性。面对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游客,怎样减少此类“观感不适”争议,也让人思考大众艺术应如何进行个性化表达。
装置艺术是人类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艺术中的遥远回声,它可以革新颠覆,可以曲高和寡。但若是为景区创作,加上市场考量,艺术装置可能就要在以趣味创意、激发大众无限想象方面着力。既能有所表达,又不完全挑衅大众,可能市场反响更佳。
而且,景区艺术可以更多结合当地真实文化基因,不搞太多空中楼阁式人造景观,以免水土不服。比如云南民族特色浓郁,创新中平衡本土特质与个性表达,深挖民族文化资源,艺术与生活关联得更自然深入,或就比嫁接移植洋泾浜式艺术,更能脱颖而出。
关于荒野之国的争议,在于信息差导致的预期违背和认知断裂。艺术家的巧思要不打折地传递给大众,首先景区传播不能失真,主流造型与非主流作品,都应真实客观介绍,让游客有选择权,不人为造反差,误导预期。其次,艺术区若有超前解构表达,还可强化前置沟通,在购票或入口提示进行解读标注提示。
艺术作品并非孤立物,它与审美文化、目标受众、媒介传播等紧密相连。公众不妨理性区分“不欣赏”与“不合理”,面对艺术表达,尝试站在艺术家角度,思考作品的创作与感受,提升艺术鉴赏力。总之,雅俗共赏,多元共存,双向适配,让艺术消费明明白白,每个人用脚投票,才能最大限度消弭争议。给小众艺术更多理解空间,弥合认知鸿沟,文化与旅游才能走向共融与共荣。
红星新闻评论员 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