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陪拍师日入千元,上海有人兼职带娃 你在旅游,这群年轻人在赚钱 本报记者 许伊雯
当大多数人的朋友圈被景区人海和高速堵车刷屏时,一群年轻人正悄然开启他们的“黄金周”。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假期,而是不容错过的“搞钱周”。
他们穿梭于城市的烟火气中,是宠托师、景区陪拍师、带娃“临时妈妈”……他们放弃休息,选择在八天长假里“另辟钱径”。这背后,是精打细算的经济账本,也是新一代年轻人对工作与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西湖边的陪拍师:日入近千元 “游客的‘C位’照片,就是我的生财之道”
10月2日的西湖,断桥上人流如织。21岁的林薇挎着相机,在约定的Starbucks门口等待着客人。这是她国庆假期接的第三单陪拍兼职。
林薇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大三学生,这个国庆假期,她在某社交平台挂了陪拍服务:单人60元/时,双人80元/时,2小时起拍,九宫格精修,底片全送。原本只是试试看,没想到预约爆满,每天都能接到3-4单,日入近千元。
“最早的一单是10月1日,一个独自来杭州旅游的女生。”林薇回忆,“她说一个人旅行很难留下好看的照片,又不想随便找路人帮忙。”
那天,林薇带着那个女生走了苏堤、曲院风荷,最后在集贤亭看了日落。女生收到照片后特别开心,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旅行礼物。
这天下午的客人是一对来自上海的情侣。男生腼腆,女生活泼,这是他们恋爱后的第一次旅行。“不用刻意摆拍,你们就像平时一样走路、说笑就好。”林薇端着相机,悄悄捕捉着热恋情侣的互动。
在白堤上,女生指着湖面上的游船兴奋地跳脚;在花港观鱼,男生蹲下身给女友系鞋带……这些细碎的瞬间,都被林薇的镜头一一收藏。
“很多影楼追求完美,但我更想记录真实。”林薇说,“真实的笑容,真实的互动,这才是最动人的。”
除了拍照,林薇还要充当临时导游。她带着客人走小众路线,避开人潮,在杨公堤的梧桐树下漫步,在北山街的老建筑前驻足。“这里原是秋水山庄,很有历史感,拍照特别出片。”林薇如数家珍。
下午五点半,夕阳给西湖镀上一层金色。林薇捕捉到了今天最满意的照片:夕阳正好洒下,情侣依偎在湖边的剪影,美得像一幅画。
“这张我一定要洗出来摆在家里。”女生看着照片,眼眶微微发红,“谢谢你,让我们拥有这么美好的回忆。”
这个国庆假期,林薇已经接了六单陪拍。有独自旅行的女生,有庆祝纪念日的夫妻,还有来杭州看望女儿的父母。“每单客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而我的任务就是用镜头为他们留住这些故事。”
北京的宠托师:八天预计赚四千多元 “毛孩子也是家人,陪伴是门好生意”
10月4日早上8点,落落没有睡懒觉,而是准时出现在北京海淀一个小区门口。她的国庆行程排得比旅行团还满,不是去景点,而是去不同的客户家里喂养宠物。
“国庆是外出旅游的高峰,也是我们宠托师的‘旺季’。”落落是一名科技金融从业者,这个假期,她总共需要跑20家左右,上门五十多次,地址都是距家5公里以内。
2019年,落落开始在公司院子里做流浪猫TNR(绝育放归)。看着猫群越来越多,她自掏腰包带它们绝育,一只300多块的费用渐渐成了负担。2021年,朋友建议她试试上门喂猫,既能补贴救助开销,又能和喜欢的猫咪打交道。
“一开始赚的虽然不多,但足够cover(覆盖)几只流浪猫的绝育费用了。”落落没想到,这个临时起意的兼职一做就是四年,至今已在多个平台接单近10万元,还曾冲进某平台全国宠托师排行榜第九名。
“国庆是旺季,单次加价20元,每单90元,老客户会稍微降低点,一天最多能接10单。”落落一边熟练地拆开猫粮袋,一边对着手机镜头展示空碗。这个国庆,尽管接单量比往年国庆少了一半,但她预计能赚到4000多元。
高收入也意味着高要求。“进门要拍窗户状态,通风前后各一张对比图;铲猫砂时要留意尿团和便便,这些都是要反馈给主人的硬指标。”平台的标准化培训让她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即便是老客户也不会漏掉任何一个步骤。
去年国庆,落落遇到了一只把猫粮打翻得满地都是的猫咪。看着猫咪无辜的样子,她一边收拾残局一边给主人发视频。这种情况在服务条款里属于“意外状况”,但落落不会额外收取清洁费,“都是顺手做的。”
尽管宠托收入可观,落落从没想过把这当成主业。“头部宠托师四年收入加起来也就15万元,在北京光靠这个养不活自己。我主业一个月能挣万把块,喂猫更像是兴趣变现。”
“别人国庆去景区人挤人,我在撸猫赚钱,其实挺划算的。”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份兼职不仅是经济补充,更是一种“情绪价值”的双向满足。
上海兼职带娃:节假日每小时八十元 “赚的不只是钱,更是宝宝的信任”
10月3日傍晚五点,夕阳斜照进上海一处小区游乐区。95后小雨蹲在沙池旁,专注地看着三岁的乐乐建造他的“城堡”。这是她国庆假期接的第三单“带娃”兼职。
小雨的本职是平面设计师,两年前开始兼职带娃。平日60元/时,节假日80元/时,两小时起接。起初只是为了多一份收入,如今却在这份兼职中找到了独特价值。
“第一次带的是个五岁女孩,她妈妈急着去参加同学聚会。三个小时里,我们读了五本绘本,画了三幅画,最后孩子舍不得我走。”小雨的背包里总是装着消毒湿巾、创可贴和精选绘本。她给自己立下规矩:只接三岁以上的孩子;家里必须安装监控;户外活动时要随时与家长视频连线,“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有一次,她照顾的四岁男孩突然发烧。小雨冷静地先做物理降温,同时联系孩子父母。在获得同意后,她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在医院里,我紧紧抱着那个发烫的小身体,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临时妈妈’的责任。”
在小雨看来,带孩子不是简单地“看着”他们不出事,而是真正融入他们的世界。她会看育儿书和科普,会耐心拥抱哭闹的宝宝,会根据孩子年龄准备不同活动,在玩耍中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国庆期间,小雨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有父母想去看电影,有妈妈想去拍写真,还有夫妻终于能抽空庆祝结婚纪念日。
当然,工作并非总是轻松愉快。有过孩子闹脾气的时候,有过因交通堵塞迟到而内疚的时候。但更多的是温暖瞬间:孩子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拥抱;家长发来的感谢信息;来自老客户的信任和孩子的笑声。
“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能感知宝宝的每个小需求,这一路走来太有成就感了。”小雨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有时候我觉得,我不只是在帮父母带孩子,更是在守护他们那些微小却重要的自由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