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志坤
近年来,居民旅游出行方式正经历转变。从早年以跟团游、传统自驾为主的“标准化”出行,逐步转向房车、摩托车、徒步乃至挖掘机等个性化载体,越来越多游客跳出“走马观花”的传统模式,以更慢的节奏、更沉浸的姿态深入当地生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从固定路线到自主探索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与旅游观念转变,自主掌控行程成为主流诉求,出行工具的创新突破早已跳出常规选项。
硬核独腿徒步爱好者吴邪,4岁时因车祸失去右腿,如今已完成青藏线、川藏线、冈仁波齐转山等多个路线。
68岁的山东退休职工齐玉华,是房车旅行热潮中的一员。八年前,他不顾家人反对开启房车旅行。“微波炉、洗衣机、烘干功能都有,顺路买食材就能做家乡菜,草原上停车就能露营。”他已环游大半个中国,家人也从反对转为支持,手机里的房车车友群越来越多,“发个定位就能和车友聚在一起,旅行从不孤单”。
更具反差感的是博主挖机小温的旅程。2024年3月,从事工程行业的他因行业调整,萌生了开挖掘机旅行的想法。他为挖掘机加装车顶帐篷、储备生活物资,选择沿国道慢行,“挖掘机行驶速度慢,我能更深度地融入当地生活。” 小温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从旁观者到在地人
“旅游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孙平教授指出,当出行工具从代步转向生活载体,游客的角色也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对在地化体验的需求显著提升。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内旅游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达56.15亿,同比增长14.8%,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意愿与停留时间同步提升。
这种深度融入在不同出行方式中均有体现。齐玉华记得,在内蒙古草原露营时,他和车友们自己做饭、喝酒、跳舞,“跟团游的游客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小温的慢游让他有机会帮村民挖排污坑,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原来旅游不是‘路过’,而是真的走进一座城市的烟火气里。”小温说。
小温也在途中坚持公益:在怒江72拐路段帮断梁半挂车卸水泥熟料至深夜,藏区高反时获爱心商店老板赠药,次日便帮对方清理集装箱房屋后的积土。“每到一处都有人送水送吃的,彝族火把节时跟着当地人跳舞,这种融入感是跟团游没有的。”小温表示,公益与旅行结合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每个城市的温暖。
孙平表示,从汉服体验、菜市场打卡到行进式景区演绎,游客渴望通过身体与情感的双重参与,建立与目的地的深层联结。这种体验带来的独特记忆,正是个性化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
供需双向奔赴,让旅游更有料
当前旅游出行方式的多元化,既是需求端个性化、沉浸式诉求的体现,也离不开供给端的创新适配。数据显示,2024年暑期定制游市场持续升温,订单量与2023年相比增长超50%。
在供给端,山东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获评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特等奖案例,通过1001公里的景观环道整合全市90%以上的核心文旅度假资源,构筑起全域旅游新格局;半岛1号绿皮车则转型为“非遗展示+旅游社交”载体,成为文旅创新典范。
“需求端追求个性,供给端需以在地化和可持续的方式回应。”孙平表示。未来旅游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科技赋能体验,AI定制行程、VR沉浸式文化展示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二是垂直市场细分,针对房车、摩托、徒步等不同群体的精准产品将增多;三是政府与企业协同,政府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监管,企业则需从“中介”转向“本地生活服务提供商”。
未来,随着供需两端的持续发力,“慢下来、钻进去”的旅游模式将更广泛普及,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深入城市、感受文化的独特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