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早安
写苏州是给自己的情感,给精神世界找一个家。
——刘传铭
作为深耕文史领域的学者,刘传铭的身份里藏着对文化的赤诚——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端智库专家,是“丝路百城传”的开创者,更是以文字为犁、深耕城市文化土壤的耕耘者。当他放下主编的重任,亲自为苏州提笔作传,写下《又见繁华:苏州传》时,字里行间便不再只有史料的严谨,更浸透着一份私人化的深情,而那句“写苏州是给自己的情感,给精神世界找一个家”,恰是这份深情最动人的注脚。
在刘传铭眼中,苏州从不是“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这类单薄意象的叠加,而是一帧帧流动着烟火与诗意的画卷,是能包裹所有精神渴望的温柔容器。他渴望用文字走进这座城的肌理:去触摸阊门城砖上沉淀的千年时光,去聆听枫桥夜泊里未散的钟声,去细数园林花窗后藏着的文人心事。于他而言,撰写《苏州传》的过程,就像在为漂泊的情感与精神寻找一处安稳的栖居地,让那些对文化的敬畏、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都能在苏州的文脉里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长成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份“找家”的执念,始终与“文化认同”紧紧缠绕。刘传铭深知,真正的归属从不是地理的绑定,而是灵魂与文化的同频共振。他在书中细细梳理苏州的文化脉络:从6000年前草鞋山遗址里透出的文明微光,到伍子胥建城时注入的家国筋骨;从园林里“咫尺乾坤”的造园智慧,到苏绣昆曲里流淌的生活美学。他纠正“苏吴不分”的认知偏差,打捞被忽略的文化细节,不过是想为自己的“精神之家”筑牢根基——唯有看清苏州文化的来处,才能让自己的情感与精神有稳稳的依托,让“家”的模样愈发清晰温暖。
他笔下的苏州,每一笔都蘸着情感的温度,为“精神之家”晕染出鲜活的色彩。写阊门,不只是写城门的雄伟,更写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温情,让“家”里有了烟火缭绕的暖意;写园林,不只是写亭台楼阁的精巧,更写造园人以山水为笺、以草木为笔的诗意,让“家”里藏着可栖居的浪漫;写苏绣,不只是写针丝的细腻,更写它从帝王冠冕到百姓香帕的流转,让“家”里有了与生活交织的柔软。对刘传铭来说,《又见繁华:苏州传》早已不是一部单纯的城市传记,而是用文字搭建的“精神栖居地”,每一个字都满含着对“家”的珍视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