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重庆丨石柱擎天
创始人
2025-09-25 12:05:52
0

“天上明晃晃,地上水凼凼!梯子陡又陡,越走越好走!”这句背盐号子,已经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巴盐古道上响彻千年。

石柱,古称南宾,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建县,取“南境宾服”之意。石柱之名,则源自《明史·四川土司二——石柱宣抚司》中的“以石潼关、柱蒲关而名”。

石柱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槽”地貌,方斗山和七曜山把龙河谷地包围。在交通落后的古代,那些通过人力背运盐巴等货物谋生的石柱先民,被亲切地称为“背二哥”。背二哥从长江南岸西沱镇(古称“西界沱”)出发,徒步翻越方斗山、七曜山两座高山,经过武陵山区直达湖南里耶古镇的路线,便是巴盐古道。

泱泱华夏,古道纵横。比如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茶马古道;穿越秦巴山脉,连接黄河、长江流域的秦蜀古道;等等。这些古道打破了中国对外交流的地理隔阂,成为观察中国的窗口。而巴盐古道则是维系川渝鄂湘黔边区的土家、苗、汉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又一情感之路、文化之脉。

记者随着背二哥的足迹,一路采访、一路探寻,深切感受到石柱人以躬身负重的姿态,用硬铮铮的脊背驮出一道道雪白的“盐脊”,在崇山峻岭间踏出一条流动的生命线的忠勇与拼搏。如今,欣逢新时代,石柱擎天,挺起的不仅是一条精神之脊,也是一条融合传统与创新、坚守与开放的康庄大道。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巴盐古道起点。图/谭红建

生存之脊:铿锵血肉踏出谋生古道

李社华头缠发黄布帕,身着老旧蓝布衫,腿缠白色绑腿,脚蹬草鞋。

穿戴整齐后,他先将盐包放在竹编制成的扁背上,在扁背一侧挂上铜制马灯和竹筒水壶,然后身体微微前倾,借着特制的打杵(一种类似拄杖的T字形木制工具),随着一声“起”,将几十公斤重的盐包背了起来。

2025年8月27日上午,位于巴盐古道起点的西沱镇热闹非凡。每周三上午,作为“盐运民俗”非遗传承人的李社华都会在这里进行背盐表演。

“上坡脚又软,下坡脚打闪。”十余位穿着与李社华相似的背二哥,喊着号子,脊背紧绷成一条倔强的弧线,沿着巴盐古道拾级而上。

来到一处平台,领头的李社华将打杵重重杵在青石板上,以顶住盐包的重量。青石板上的打杵窝被磨得光滑如镜,无声诉说着巴盐古道上曾经的繁忙。

方斗巍巍,七曜峨峨。巴盐古道诞生于当地劳动人民与生存的博弈中。石柱地处武陵山区,靠近忠县泔井、涂井盐泉等盐场,而周边的湘鄂地区长期缺盐。背二哥的使命就是沿着巴盐古道一路往东翻山越岭,把盐巴背往湖北利川、湖南龙山等地。

出身背盐世家的冉江蓉,自幼在祖辈们的号子声中长大。她回忆,14岁那年与祖辈随行踏上巴盐古道,道路的曲折漫长让她“一路走一路哭”。

与其他古道相比,巴盐古道少见马、驴等畜力驮运。这是为何?西沱镇沿江社区党支部书记谭红建道出“秘密”:巴盐古道多凿于悬崖峭壁,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行,负重数十公斤的背二哥需手脚并用才可艰难前行,牲畜反成累赘。

这种人背肩扛的运输方式,既是石柱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淬炼出背二哥“打杵歇肩、号子壮行”的生存智慧。

以盐为媒,联通四方。这条始于秦汉、盛于明清的千年盐运通道,不仅以背二哥的血肉承载着盐巴的重量,更串联起地理、经济、文化的多维交融。

路因盐而建,人因路而聚,店因人而兴。盐是武陵山区的“硬通货”。背二哥们从西沱镇出发,沿着巴盐古道运盐,返程时带回武陵山区的桐油、黄连等山货,这种物物交换催生了沿线集市。

据统计,石柱全县33个乡镇(街道),有25个都处在巴盐古道上,超过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由巴盐古道连接和涵盖,由此催生出供背二哥休憩的客栈等。

由于背盐实在艰辛,冉江蓉选择与父母一同经营客栈“幺店子”,为背二哥们煮饭铺床。“遇上赶场的时候,店里的床铺根本不够用,他们索性搭块板子过夜。”冉江蓉说。

不仅如此,繁华的巴盐古道还吸引着外地的汉族商人、工匠前来,他们与当地的土家儿女杂居通婚,巴盐古道成为一条民族交融走廊。从谭红建的办公室窗户向外看去,土家族的吊脚楼与徽派马头墙比邻而立,禹王宫、关帝庙等宫庙建筑鳞次栉比,无声诉说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

如今,巴盐古道早已褪去运输功能,但背二哥负重前行、勇于拼搏的精神内核仍在延续。

近年来,石柱文化和旅游部门依托千年巴盐古道,通过背盐表演,整合古道遗址、民族村落,推出徒步线路、研学课程,将盐运民俗文化转化为推动地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吸引力。2024年,石柱跻身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

如今的冉江蓉,已从那个在巴盐古道边走边哭的小姑娘,蜕变为“幺店子”客栈的传承人。这座昔年主要接待背二哥的客栈,如今也成了巴盐古道上游客纷至沓来的打卡地。刚过去的暑假旺季,前来就餐与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冉江蓉和她的“幺店子”,正见证着从服务古道劳力到迎接八方来客的历史变迁。

当背盐号子再次回响于耳畔,古老的盐道正以新的姿态,讲述着以盐为媒、联通四方的崭新篇章。

担当之脊:烽火岁月铸就忠勇之道

2025年“五一”假期,夜幕降临,石柱龙河两岸华灯初上。500多名演员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实景文化盛宴——《画说龙河》。

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其中以秦良玉为主题的实景表演,更是赢得了众人的热烈掌声。

秦良玉,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正史并单独作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

巴盐古道在历史上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军事要冲。明末清初,秦良玉率白杆兵驻守石柱,依托巴盐古道调兵运粮。其军队的布防与巴盐古道的走向高度重叠——从西沱经黄水至冷水。白杆兵以忠勇著称,他们肩扛白蜡杆,背负盐粮,既为保家卫国,也为守护盐运通道的畅通。

不仅如此,秦良玉还不远千里北上勤王,解救了朝廷危机。

崇祯三年,皇太极进关,连续攻陷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京师告急。秦良玉慷慨誓师,自筹粮饷,亲率白杆兵从石柱出发昼夜兼程千里驰援,屯兵于北京宣武门外。在与孙承宗的配合下,最终收复失地,迫使皇太极撤退,解了京师之围。

为表彰其忠勇,崇祯题诗四首,其中“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刻在石柱县城的文化地标秦良玉广场。

300年后,巴盐古道因其承载的忠勇精神,成为红色革命的“秘密通道”。西沱镇往东南方向行进约30公里,便抵达了我们循着背二哥足迹,翻越方斗山后的第一站——鱼池镇。

1930年夏秋之际,中共四川二路、三路红军在鱼池镇六门垭口、王家乡西乐坪等地与敌军激战,几百名烈士血染古道。这些烈士的遗体,先后被群众抬到六门垭口和西乐坪掩埋。鱼池镇党委组织委员龚培华介绍:“2022年,我们在原地建设了烈士墓并打造了‘六门血战’遗址场景展。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就长眠着烈士们的遗骨。”

二路、三路红军在石柱的英勇战斗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当地人民群众,点燃了川东地区工农武装的星星之火。

方斗山上山风飒飒,巴盐古道号声悠悠。

一代代石柱人挺起民族脊梁,担当起忠勇救国的历史使命,从巴盐古道走出的熊福田便是其中代表。

1929年,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的情况下,律师熊福田为共产党人提供无偿辩护,粉碎了国民党原拟将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代理书记张秀熟等人全部处以极刑的阴谋。

这份忠勇与担当,也被永久铭记——在四川博物院,珍藏着一面银盾:木制底板上,银面凸起,盾面中央刻有“于法有光”四字,背面则是张秀熟亲笔拟定的题词“熊先生之忠其职,盖为法界生色矣”。

在新时代,石柱人对忠勇精神有新的诠释。

2021年7月21日上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公安局民警冯中成面对持刀伤人的歹徒,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与歹徒搏斗不幸牺牲,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冯中成烈士的女儿、重庆两江新区公安分局民警冯心言表示:“我不会忘记父亲曾经对我的教诲,我想沿着他走过的路,追寻他的足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更好。”

巴盐古道的忠勇基因,始终在石柱人的血脉中流淌。

如今,秦良玉广场上的女将军雕像目光如炬,仿佛在凝视着她曾誓死守护的这方土地,其代表的忠勇成为石柱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坐标,铸就出新时代的长城。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莼菜基地。图/廖禾

转型之脊:“三色”产业开辟转型通道

2025年8月28日至29日,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招商引资推介会在石柱黄水镇举办,集中展示了“三色”产业特色农产品200余种。

“三色”产业,即以红色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黄色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以绿色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推介会上,以黄连为核心原料的产品尤为引人注目,黄连牙膏、黄连香皂、黄连茶饮等整齐陈列,充分展示了这一“中药材黄金”的多元化应用潜力。

黄连是石柱古老的传统产业。早在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石柱曾上贡“黄连十斤,木药子百粒”。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石柱厅志》记载:“药味广产,黄连尤多,贾客往来,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巴盐古道不仅是盐运通道,也是黄连等药材的贸易通道。背二哥在背盐的同时背运药材,为黄连产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鱼池镇继续往东走不到30公里,便来到黄水镇——我们随背二哥的足迹寻访巴盐古道的第三站。

黄水镇以盛产黄连著称,其品质优良,远销海内外。对此,黄水镇人秦联发有着深切的感受。

受地形影响,过去石柱交通是“大车进不来,农产品运不出去”,农户要想卖黄连全靠自己背出去,不但路途辛苦,而且背出去的黄连常常被压价。

“吃黄连苦,种黄连苦,卖黄连更苦。”为了打开销路,秦联发19岁时就带着黄连到全国各地推销,甚至大胆赊货数百公斤。历经十余年的奔波,他用一颗诚心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帮助石柱黄连打开了销路。

2003年,秦联发在大山里成立重庆中村农产品有限公司,引入机械化生产。

然而,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秦联发的小作坊开始被严苛的市场“拷打”。一次,国内知名药厂采购经理前来考察,因加工厂简陋,上千万元订单泡汤;另一次,在全国中药材订货会上,因黄连切片不达标,公司又错过百万元订单。

“小作坊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跟不上。”秦联发意识到问题所在。2016年,在石柱县委、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他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从150吨跃至450吨。

这一转变,不仅让秦联发的公司摆脱了困境,更带动了整个产区加工水平的提升。标准化生产确保了黄连的品质与稳定性,为公司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订单纷至沓来。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与市场渠道的持续拓展,石柱黄连的声誉日益提升。

2024年,石柱黄连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苦药材”成为农户增收的“甜产业”。巴盐古道的青石板,浸透着过往背二哥滑落的汗水,也沉淀着石柱“三色”产业转型发展的密码——负重前行,勇于拼搏。

巴盐古道途经的龙沙镇,集聚了小天鹅、怡留香等30余家加工企业,创新开发火锅底料、油辣子等20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建成48条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鲜椒8万吨,推动初加工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产业。此外,石柱还通过科技赋能自主培育“石柱红”系列新品种辣椒,其中“石辣7号”获评“全国辣椒十大优新品种”,良种自繁率达95%以上。

而在冷水镇,高山莼菜田如翡翠镶嵌群山,这片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正经历从原料出口到国际品牌的华丽转身。

过去,石柱莼菜长期以鲜菜形式贴牌出口日韩,附加值较低。近年来,石柱莼菜产业一方面打造深加工链条,研发的“莼小丝”即食系列攻克包装技术瓶颈,斩获“重庆好礼”金奖,并开发面膜、饮料、保健品等35类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卖原料”转向“卖科技”;另一方面,国际突围实现品牌跃升,今年首批自营出口的“莼小丝”登陆日本百家超市,完成“原料转加工品”“贴牌转自营”双突破。

“三色”经济不仅延续了传统农业的根基,更成为撬动石柱康养产业腾飞的基石。

具有清热解毒特性的黄连被深度开发为康养理疗产品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黄水院区以黄连为核心,推出中药贴剂、抑菌凝胶及足浴包等产品,结合中医诊疗形成“药疗+康养”服务闭环。辣椒则为康养体验增添鲜明特色。石柱将辣椒列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核心品种,与康养美食深度融合,打造“辣椒系列健康食品”重点项目。而富含多糖和氨基酸的莼菜,已被研发出莼菜酵素、莼菜面膜等系列康养产品。目前,石柱正在打造莼菜农业公园,开放采摘体验、莼菜胶原SPA和莼田瑜伽项目,年吸引游客120万人次。

随着康养产品矩阵成形,石柱“大康养”格局也水到渠成。早在2021年,石柱“大康养”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便达51%。

盐脊坚如磐石,愈压愈强。从背二哥的人力背运到“三色”经济的智慧生产,再到康养产业的腾飞,巴盐古道见证的不仅是运输方式的变迁,更是一个地区发展理念的跃升。

幸福之脊:乡村振兴铺就康庄大道

循着背二哥的足迹溯源而上,当古道的沧桑与现代乡村的生机在视野里交汇,我们便抵达巴盐古道采访的第四站——中益乡。

在中益乡华溪村金溪组的半山腰,也就是黄水镇大风堡景区的东南坡上,矗立着一块修路功德石碑。碑上刻有“雍正七年己酉岁(公元1729年)七月初二”的字样,记录了当时出资修建此路的人名和金额。

“这是当年中益乡通往黄水、冷水等乡镇的必经之路,也是巴盐古道的一部分。”石柱本土文化学者、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人员刘建平介绍。

从这里远眺,巴盐古道顺着山势蜿蜒曲折,宛如一架步步登天的云梯。这条曾见证盐商往来、背二哥辛劳的古道,也藏着中益乡过往发展的局限。

中益乡高山林立,坡度较陡,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有限,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但贫瘠的土地并没有压垮石柱人的意志,石柱人反而唱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谣——《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只要我们啰嘞,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咯啷啰”,展现出石柱人的积极精神面貌。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华溪村考察,并于第二天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当时,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两不愁三保障”成为实现脱贫总目标的关键之举。对此,90多岁的华溪村村民、老党员马培清深有感触。

马培清有6个孙辈,以前每年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两不愁三保障”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我们赶上了好政策,家庭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少。”马培清乐呵呵地说。

政策的落实为脱贫筑牢了根基,产业的发展则为致富注入了动力。为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2018年中益乡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成立了华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可发展产业需要土地,最初不少村民因担心土地被收回而极力反对,有的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

“他们来了一次两次,我以为是假的,扭头就走。但来了四五次,我就开始认真思考了。”村民谭文质的话道出了当时不少人的心态。

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每天天刚亮就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算收入账、对比账,讲规划、谈前景。最终,他们的诚意感动了大家,一个多月后,293户村民将1088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

华溪村有着适合中药材黄精生长的绝佳环境,且黄精市价高,村里便决定集中连片发展黄精产业。村集体把黄精返包给村民,村民不仅每月能拿管护费,黄精卖出后还能获得20%的分红,增收渠道稳稳地拓宽了。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溪村初心小院时,小院旁的黄精刚发芽;如今,这批黄精已到收获期。经过多年的苦心打磨,黄精成为中益乡的主导产业。当地相继开发出黄精茶、黄精果脯等深加工产品,黄精面更成功签订2800余万元的外贸合作协议,出口到11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中益乡推出黄精人文阅读、黄精耕作体验等研学课程,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如今,中益乡从深度贫困乡蜕变成乡村振兴的典范。马培清的儿媳谭明兰也没闲下来,在家门口一边售卖黄精等特产,一边经营米米茶摊。她高兴地说:“以前靠天吃饭,种苞谷换盐巴,现在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从“天上明晃晃,地上水凼凼”的古老背盐号子,到如今“盐道百折,终得振兴”的时代强音,巴盐古道见证着石柱人民的坚韧与智慧。它曾被时代压弯,却又因人的力量一次次反弹,终在乡村振兴中挺立为“幸福的弧度”。

千年盐道在其承载和传承下来的负重拼搏精神的引领下,正以崭新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

相关内容

原创 ...
各位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一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历史故事。在隋末唐初那个...
2025-09-25 09:07:25
戈壁徒步众筹话术文案合集|...
徒步众筹文案合集|走进戈壁,让支持成为力量 在江苏微网,我们专注为...
2025-09-25 09:07:09
原创 ...
咱们今天聊聊三国时期的一个大事件,曹髦讨伐司马昭。曹髦呢,是曹魏的...
2025-09-25 09:06:45
北京双飞6日游最佳路线推荐...
北京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城市,融合了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
2025-09-25 09:06:25
国庆带娃江西婺源5天4晚怎...
国庆长假,对咱们家长来说,可是个带娃出游增长见识、增进亲子感情的好...
2025-09-25 09:06:23
安徽旅游推荐精华4日线路,...
家人们,如果你还没去过黄山,那真的太亏啦!黄山,这座位于安徽黄山市...
2025-09-25 09:06:15
原创 ...
一、汉中之战的迷雾 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汉中之战堪称迷局,...
2025-09-25 09:06:05
原创 ...
前言: 南京城的玄奘寺,一座历经千年风雨、承载着无数信徒虔诚祈愿...
2025-09-25 09:06:04
为什么北伐军只有10万人,...
中国历史结合地理然后以唐朝为分界线,可以将唐朝之前的历史看作是东西...
2025-09-25 09:06:03

热门资讯

5公里直达景区!我省首个“高速...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9月24日,我省首个“高速+旅游”服务区拉法山收费站在蛟河服务区正式开通,该收费...
京城遛娃秘籍大公开!北京旅行社... 家人们,一到假期,是不是就琢磨着带娃出去溜达溜达,但又发愁不知道选哪家旅行社靠谱?今天就给大家好好扒...
重庆,从峡谷到古镇的精彩之行! 重庆是一座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活力的山水都市,两江环抱、山峦叠翠,既有魔幻的现代都市风貌,又有深厚的文...
云端俯瞰彩虹山:张掖低空旅游带... 要说国内最让我念念不忘的飞行体验,张掖七彩丹霞的直升机观光绝对能排进前三。记得去年夏天那场雨后,原本...
十一旅行必备!它的90日天气预...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连上中秋8天假期,我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计划再次去三亚享受阳光沙滩,上次因为天...
“你好!中国”China Ga... 9月23日至24日,为期两天的首届 “你好!中国”China Gateway 2025,中国—海湾国...
广州凭什么成为外国游客最爱的中...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广州白云机场今年前五个月接待223万外籍旅客的数据时,我差点惊掉下巴。要知道这个数...
吕宇峰去匈牙利探险 布达佩斯的秋雨带着一种倔强,不像故乡江南的雨那样缠绵。吕宇峰站在链子桥的中央,看着多瑙河在雨幕下沉默...
十一出游 | 阜新三天两晚小众...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还在为热门景点的拥挤发愁?不如来阜新开启一场小众又精彩的三天两晚之旅!这里既有深厚...
山高路远,使命必达:云南技术服... 编者按: 本文作者为博纳检测技术部张工。张工以一次深入云南的服务经历为主线,以风趣、细腻的笔触还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