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看到了智慧产业的未来。”“黄河三角洲竟然成了鸟类的‘国际机场’!”“绿色低碳,成了山东的关键词之一”……
9月17日至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30余名记者赴山东采访,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媒体的外国记者。他们在济南、东营等地,深入采访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
飞机落地济南后,记者们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刚一进公司,一场机器人“秀”就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架起手中的设备进行拍摄——凌空翻,轻松爬坡,“猛踹”不倒——人形机器人、机器狗个个身怀绝技。“它动态承重可以达到160斤,静态高达300斤,它载着我的时候走路很稳定,看来我也不是很重,没有超出它的负荷。”香港NOW宽频电视记者杨佩诗坐在了机器狗身上,边体验边播报,由她的同事录像制作新闻。
17日下午,采访团走进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现场一场机器人“秀”让媒体人直呼“惊艳”。
“山东给了我们最好的创新土壤,政策扶持、人才支撑让我们有信心,未来让家庭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公司创始人范永向记者介绍。“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记者康斯坦丁举着相机追拍机器人动作,称赞道:“在高端制造领域,山东企业的创新力超出预期。”
在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世界美妆科技馆,记者们仿佛踏入一场“美丽与科技”的奇妙之旅。在产品展示区,工作人员递上一瓶饮品:“这是我们生产的营养饮品,有护发、护肝等不同功效。”香港有线新闻记者蔡紫婷好奇地接过品尝,“口感清爽,没想到化妆品企业能把营养饮品做到这么细致,我要多带几瓶回去给朋友尝尝。” 蔡紫婷说,“边参观边体验,非常有意思。”
“快看!那是东方白鹳!”9月19日上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蒙细雨。记者们刚踏上天然柳林木栈道,便看到几只白色大鸟从芦苇荡中起飞。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成指着远处的观测塔介绍说:“2013年,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4年又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现在保护区鸟类已从100多种增加到374种,丹顶鹤越冬数量达389只。”
19日上午,采访团走进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沉浸式观赏湿地生态画卷。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保护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度遭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侵占。”周立城边走边说:“我们清除互花米草,补种盐地碱蓬,还建成‘引、输、蓄、排’生态补水体系,现在淡水沼泽湿地超30万亩,‘河—陆—滩—海’连通的生态链越来越完整。”记者们举着摄像机,对着远方湿地与飞鸟的画面不停拍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范本,这对全球湿地保护都有借鉴意义。”
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的广利港区码头,巨型风电叶片随处可见。“产业园已引进中船海装、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从主轴、轮毂到整机组装,形成了全产业链。”产业园招商部部长姜志伟指着远处的生产车间介绍,“正在推进的测试认证基地,规划装机容量240MW,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领先的风电机组测试基地。”
19日下午,采访团走进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直观领略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的硬核实力与前沿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编辑杨舟刚从宁夏采访归来,他认为:“宁夏有葡萄酒产业的‘紫色名片’,山东则用临海优势做足风电文章。‘串珠成链’的产业链模式,让东营在绿色能源领域走在了前列,这正是不同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采访的最后一站,是胜利油田莱11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产现场。讲解员通过动画演示讲述CCUS技术原理: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液化,注入2700米深的油藏,既能驱动原油开采,又能实现永久封存。“这里年注入二氧化碳5.4万吨,相当于减少30万辆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油井采收率还提高了12个百分点。”CCUS项目部经理于法珍带着记者们走到注入装置旁,指着压力表介绍道。
“在山东,我看到了很多高端制造和绿色能源领域的优秀企业。”瑞典电视台记者岳思梵说,“全世界都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山东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这一点很让人钦佩。”
(大众新闻记者 杨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