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旅行的游客,常常会对河流里那一条条巨大的鳗鱼感到惊讶。2025年8月16日,一位来自海南、昵称为“一只小泡泡”的博主就在新西兰拍下了这样的画面:无论是小溪还是河道,都能见到粗如手臂、长达一米甚至更大的野生鳗鱼。然而,他也疑惑,为何当地人并不热衷捕捉或食用这些“大鱼”?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视频里出现的正是新西兰长鳍鳗(Anguilla dieffenbachii),这是新西兰独有的淡水鳗鱼品种,也是本土体型最大的鳗鱼。它们背鳍特别长,因此得名。成年个体甚至可以达到两米之巨,外形修长,颜色多为深褐或橄榄色。游客只需花几美元,就能在旅游点体验投喂,鳗鱼会成群扑向饵料,场面颇为震撼。
至于当地人缘何少吃?原因与文化习惯有关。新西兰的主体居民为欧洲裔,他们的传统饮食以海鱼和畜牧业产品为主,并没有食用淡水鳗鱼的习惯。相反,真正的土著毛利人则将长鳍鳗视为珍贵食物与文化象征,在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洲裔居民少吃,但新西兰仍然存在商业捕捞,长鳍鳗多被出口到海外市场。
然而,这种资源并非取之不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西兰的商业捕捞一度猖獗,结果导致长鳍鳗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水坝建设、河流改道、灌溉工程以及水污染,鳗鱼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洄游繁殖的道路也遭阻断。更棘手的是,人类迄今从未在海洋中发现过长鳍鳗的幼体,人工繁殖技术仍是一片空白,繁衍之谜始终未解。
科学研究表明,长鳍鳗需要洄游至远洋才能完成产卵,部分被追踪的个体甚至曾出现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汤加海沟附近。这一神秘繁殖模式让它们的存续风险更高。如今,新西兰保育部已将长鳍鳗列为“有风险且数量下降物种”,并通过配额制度严格限制捕捞量,避免过度开发。
长鳍鳗在毛利文化中地位特殊,既是重要食物来源,也是民间传说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欧洲殖民者曾认为它们威胁到其他淡水鱼类,甚至鼓励大规模猎杀;如今,随着科学家证实鳗鱼是维持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清道夫,人们的态度已经转向保护。新西兰各地也逐步建立保护区,毛利人更是凭借传统认知,合理利用而不滥捕。
虽然保护工作已在推进,但因其神秘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仍难以突破,这意味着长鳍鳗的未来仍充满挑战。
总结来说,新西兰长鳍鳗不仅是一种生物,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们坚强地生存在大坝和污染之间,也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愿未来的科学探索与保护行动能让这些神秘巨鳗继续徜徉在新西兰清澈的河流中。也祝愿每一位走进自然的人,都能怀抱敬畏之心,守护这份独特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