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共和国坐落于非洲大陆西部沿海的黄金地带,濒临碧波荡漾的几内亚湾,国土面积达23.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幅员相当。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拥有3100万热情好客的人民,其中绝大多数是勤劳朴实的黑人族群,是西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回溯历史长河,加纳的殖民印记始于15世纪那个大航海时代,1471年葡萄牙探险家率先在这片沃土登陆,随后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者如潮水般涌入。历经数百年的殖民统治,1897年全境正式被英国吞并,因其丰富的黄金资源而被冠以黄金海岸的殖民地名。经过当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加纳终于在1957年3月6日迎来独立曙光,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挣脱殖民枷锁的国家,并重新启用了象征荣耀的古代加纳王国国名。
虽然国名蕴含着富饶的寓意,现实中的加纳却长期在贫困的泥沼中挣扎。这个国家坐拥令人艳羡的黄金矿藏,已探明可开采储量超过1万吨,占据全球黄金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强。然而由于缺乏核心开采能力与精炼技术,这些地下宝藏长期被西方矿业巨头掌控,国家难以真正受益。加纳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南部地区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但炽热的阳光导致水分快速蒸发。更棘手的是,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得雨水难以渗透,地下水位普遍深达50米以下,在某些干旱地区甚至需要钻探至100米才能见到水源。当地既缺乏专业的钻井技术人才,又缺少必要的机械设备,导致水资源开发长期停滞不前。
在漫长的岁月里,加纳民众只能依靠浑浊的河流、污浊的湖泊和雨季形成的临时水塘作为生命之源。这些露天水源极易受到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的污染,水中充斥着致命的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病原体,以及各类寄生虫卵。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偏远乡村,由此引发的疟疾、霍乱、伤寒等水媒疾病每年都夺走无数生命。虽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曾尝试援建浅水井,但因选址不当、维护缺失等问题,大多数水井很快干涸或遭受二次污染。2015年,中国政府将加纳农村饮水安全列为对非援助重点工程,决定在该国6个省份的832个村庄建设1000口深水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的饮水困境。
这项改变数十万人命运的民生工程由经验丰富的江西中煤建设集团负责实施,于2015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中国施工团队初到加纳时面临重重挑战:热带地区常年湿热难耐,疟疾肆虐;北部草原地区地下水位极深,南部雨林区则岩层坚硬如铁。项目初期每口井需要耗时5天才能完成,经过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后期施工效率提升至惊人的每天1口井。工程人员采用先进的物探技术精确定位,确保每口井都打在最佳位置,水质完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到2018年项目竣工时,实际完成水井数量达到1029-1092口(不同统计方式),惠及村庄超过850个,远超预期目标。
每口水井都配备了经久耐用的手压泵或环保的电动太阳能泵,确保24小时供水无忧。这项工程直接让50万农村人口告别了脏水,使加纳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从50%跃升至70%。据加纳卫生部统计,项目实施后相关地区水媒疾病发病率直降35%,儿童腹泻病例减少40%,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5岁。当地居民满怀感激地将这些水井称为生命之源。
项目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超预期:中国团队为每个村庄培养了3-5名技术维护员,传授日常清洁、滤网更换等实用技能;妇女儿童从此摆脱了每天3-4小时的取水重担,教育参与率和家庭收入显著提升;充足的水源还催生了小型灌溉农业,经济作物产量激增20%。对于农业占GDP30%的加纳而言,这一变化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项目完美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6),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从历史纵深来看,这项工程延续了中国对加纳的长期友好援助。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帮助加纳建设了科托卡国际机场、海岸角医院等标志性工程。2015年项目启动之际,正值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中国宣布加大对非民生领域支持力度。承建方江西中煤集团将国内成熟的钻井技术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加纳,其自主研发的复合钻头成功攻克了当地复杂的地质难题。
项目的成功经验辐射整个非洲大陆。中国后续在津巴布韦、卢旺达等国实施的打井项目都充分借鉴了加纳模式。在经济层面,该项目为中国企业在加纳的矿业投资营造了良好氛围,目前中国已成为加纳黄金、铝土矿的最大买家之一。特别是在铝业领域,中国铝业公司斥资20亿美元开发的加纳铝土矿项目,预计年产200万吨优质氧化铝。
为确保项目持久运行,中方建立了完善的后续保障体系:为每口井建立电子档案,定期巡检维护;在库马西设立大型备件中心,储备5000余件常用零件;培养200余名当地技术骨干。这种建设 培训 维护的全周期模式,有效规避了非洲常见的援助项目烂尾现象。截至2023年的跟踪评估显示,95%的水井仍运转良好,持续造福当地社区。这个民生工程不仅重塑了50万人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中非合作共赢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