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快乐老家1962
石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代表性文化元素。过去虽曾走马观花品赏过莫高窟和龙门石窟,但那只是皮毛式、蜻蜓点水般触及了她“秀骨清像”的外表,几乎从没有自觉地、深层次地去探究其“雍容华贵”的内涵。
最近西域之行,不仅见识了石窟的博大精深,更领略了她意蕴悠远、千姿百媚的深邃之美。
美在历史的沉淀。从首站观赏陕西彬州大佛寺石窟到再次驻足甘肃敦煌莫高窟,黄河流域随处都有的石窟群落令我们脑洞大开。原以为石窟只是西部单纯的文化现象,却原来她是这里厚重的历史巨篇。这才以求索的姿态找寻她神秘莫测的前世今生: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古印度,与佛教相伴而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时期逐渐衰落,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青海、四川、山东以及西域新疆等广大地区,共有5986处,其中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以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她既是黄河文明发展的记录者,也是奋进的展示者,更是辉煌的见证者。正是她的存在,让伟大民族拓荒的印迹得以记忆,不断释放出承前启后的不朽力量。
美在信仰的纯粹。“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现在是这样,过去同样是这样。石窟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尊造像以及她们背后呈现出的精神取向,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不论是石雕,还是泥塑,或是壁画,大都以当时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于循循善诱的育儿画面、日出而作的劳动构图、刀兵相见的战争场面、飞禽走兽的神话传说中,透视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神的力量,昭示着神造万物、神主万象的旷世动能。她们距现在虽已是久远的过去,也还存在明显的虚无和缥缈因素,但折射出的那份对宗教的崇尚之情,对佛与菩萨的敬仰之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虔诚,依然纤毫毕现、心无旁骛。让我们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专注烙印,感受到了他们信仰领域的庄严之光。
美在文明的交融。纵观石窟发展历史,从外域传入的初始阶段,到遍地黄花的鼎盛时期,全过程无不闪烁着多种文明互融互通的耀眼光泽:古印度与中华两个古老文明的激情碰撞,让石窟在华夏大地应运而生,孕育出人类文明璀璨的东方版块;佛文化与藏文化还有儒道释等文化的无隙对接,任石窟在古老世界吐故纳新,奔放出文化长廊永恒的锦绣华章;宗教与中原世俗的有机融合,令石窟在神奇沃土脱胎换骨,演绎出艺术殿堂常青的绚丽诗篇。她用缤纷多姿的精彩告诉世界:石窟是多个文明互联互通的结晶,是多重文化互鉴互赏的化身,是多派艺术互融互汇的展现。每一处洞窟的开凿,每一尊塑像的雕刻,每一幅壁画的绘制,都是文明延续的见证,时代变迁的记忆。她仿佛一部立体的史实全书,清晰地记载着不同文化如何在这块奇幻土地上共生共荣,最终熔铸成光耀千秋的中华文明。
美在艺术的精湛。远古时代的过去,没有任何事半功倍的自动机械,开凿石窟、雕刻塑像、绘制画图全凭凿、锤、锄、锹和笔等最原始的人力工具。然就是这些古朴的原动力创造,却开辟出了一个个美轮美奂、流芳百世的顶级艺术殿堂:她们内涵丰富。既是承载宗教教义传播的修行、礼拜胜地,又是原生态展现当地当时生产生活精华的浓缩世界,还是人们超凡脱俗借以精神寄托的心灵空间;她们形式多样。既有傲立挺拔,满溢雄健而刚毅的石雕,也有绵里藏锋,不惧狂飙与强横的泥塑,还有钟灵毓秀,充盈冰肌和玉骨的壁画;她们技艺精湛。石雕中佛与菩萨那栩栩如生的自若神态,和着宝冠上精致的璎珞、飘带中超逸的褶皱,让冷峻的石块有了血肉与神采;泥塑里那“薄如蝉翼”的衣纹,还有“触之似有弹性”的肌肤,将泥土赋予了生命的温度;壁画上那凹凸有致的轮廓,叠加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令每一处图画都充满了情感的韧劲与灵性。由于这匠心独运的精细,还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成就了石窟千年不朽的夺目光泽。
置身石窟,我们思绪激扬,感慨她穿越千年尘埃而依旧魅力四射,咏叹她历经世纪沧桑而依然熠熠生辉,祈愿她沐浴盛世阳光而愈加璀璨夺目。
石窟,精彩!石窟,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