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今儿个唠唠敦煌壁画里那神秘又迷人的飞天。你们说,这飞天的原型到底是谁呢?这里面可有大学问,它融合了印度佛教艺术和咱中国道教的元素,简直太奇妙了!
要说起飞天的原型,还得从印度佛教文化里找根源。在印度佛教里,飞天的原型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是香音神,能散发香气,还擅长演奏美妙音乐;紧那罗则是天乐神,歌技了得,能以歌声赞美佛陀。这二位,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等经典里都有记载。一开始,在印度佛教艺术里,乾闼婆多是男身形象,就比如在印度马图拉早期的佛教雕刻中,佛陀头光两侧飞行的天人,身体直直的,模样挺壮实,那就是飞天早期的样子。后来,雕刻里佛像两侧慢慢出现男女飞天组合的形式。
那这些印度佛教里的飞天形象,是咋跑到咱敦煌壁画里来的呢?咱都知道,敦煌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同文化在这儿交流碰撞。早期敦煌壁画受中亚和龟兹艺术影响,也融合了古希腊罗马艺术、波斯艺术和古印度艺术。最开始传入敦煌的飞天形象,受犍陀罗艺术影响,形体大,造型有点笨拙、夸张,腿粗,飘带又短又宽,色彩也比较单纯。就像莫高窟 275 窟北壁毗楞竭梨王本生图里,王身后那对飞天,身体呈对称的 V 字型,用写意线条勾勒,看着挺质朴,头戴光环、臂缠飘带,在空中飞着,主要起个装饰作用。
但咱中国文化那是海纳百川,慢慢的,中国本土的道教元素就和印度佛教里的飞天形象融合起来了。你们想想,道教讲究羽化登仙,那些仙人不也是在天上飞来飞去嘛。这和佛教里飞天的形象一结合,就有了新变化。从西魏到北周,洞窟壁画里的飞天开始有中原风格了。像莫高窟 249 窟北壁说法图里,中原式飞天和西域式飞天同时出现。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穿着红色汉服,衣领镶着青色边,飘带也是青绿色,在空中翩翩起舞;西域式飞天呢,“小” 字脸,上身裸露,下着白色紧身裙,手握飘带。285 窟的飞天更是典型的中原风格,秀骨清像,发型是中原的双发髻,拿着箜篌演奏,姿态优美得很,和山西九原岗墓室壁画里的驾鹤仙人在造型和画法上特别像。
再往后,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艺术达到了巅峰。这时候的飞天,已经完全是咱中国式的风格了。动作轻盈舒展,神情悠闲自在,身材婀娜多姿,发髻高耸,面容姣好。盛唐时期的飞天还进入了净土变,出现双飞天环绕宝盖、追逐嬉戏的场景,飘带和彩云形成旋绕的圆圈,把 “极乐世界” 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候的飞天,从艺术风格上,应该是受到了吴道子 “吴带当风” 画风的影响,线条流畅,衣袂飘飘,又带着顾恺之铁线描画的韵味,把中国传统画法和印度题材完美融合,既有秀丽飘逸之感,又不失雄浑豪放之气。
咱仔细瞧瞧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就能发现印度佛教艺术和中国道教元素融合的痕迹。比如说,早期飞天受印度影响,上身半裸的形象比较多,后来慢慢穿上了类似道教仙人的服饰;飘带也从一开始的宽短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飘逸,更有飞升的动感,这也融入了道教飞仙那种轻盈的感觉。还有飞天的姿态,从早期比较僵硬的 V 字或 U 字形,逐渐变得丰富多样,或悠闲遨游,或俯冲而下,或双手合十,这不就是吸收了中国文化里对仙人姿态的想象嘛。
家人们,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可不只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它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从印度佛教艺术里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到融合了中国道教元素的中国式飞天,这里面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下次再去敦煌看壁画,你们是不是能看出更多门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