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近期推出的"1分钱坐地铁公交"信用卡优惠活动,表面看是惠民之举,实则折射出该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深层困境。这项针对重庆3000多万常住人口的促销活动,工作日每天最高优惠2元,看似小额,但长期累积将是一笔不小的营销开支。这背后,是重庆银行信用卡业务增长乏力、不良率高企的尴尬现实。
2025年对重庆银行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该行成功跻身万亿级银行俱乐部。三季度末总资产达10,227亿元,同比增长19.4%;营业收入117.4亿元,净利润51.96亿元,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创下九年来最佳业绩。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信用卡业务却成为明显的短板。2025年上半年,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至3.01%,远超公司贷款0.75%的水平,其中信用卡不良率更是高达4.19%,较2021年末的0.79%增长了5.3倍。
信用卡业务的颓势表现在多个维度。发卡量增速明显放缓,从2022年近10万张的新增,骤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仅0.58万张;透支余额也从2023年223.25亿元的峰值,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97.10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客户投诉情况,2025年上半年789笔投诉中,信用卡业务占比最高,反映出产品设计、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房地产相关贷款是重庆银行面临的另一大风险点。虽然该行有意压降房地产贷款规模,2025年上半年对公房地产贷款减少3.89亿元至97.24亿元,但不良率仍高达7.19%,在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个人按揭贷款同样不容乐观,余额减少10.72亿元的同时,不良贷款却增加0.91亿元。2024年该行曾以不足原值一成的价格处置5.4亿元房地产不良债权,这种"断臂求生"的做法,侧面印证了房地产风险处置的艰难。
董事长杨秀明的缺席引发市场关注。这位深耕农行系统30余年的"70后"掌舵人،在重庆银行晋级万亿城商行的关键时刻,却缺席了审议三季度报告、公司章程修订等重要议案的董事会会议。虽然委托他人代行表决权符合程序,但在银行业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这种缺席难免引发猜测。杨秀明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本是重庆银行的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解决信用卡和房地产风险的实际行动,将是考验其领导力的关键。
重庆银行的案例反映了区域性银行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的艰难平衡。信用卡业务前期粗放增长埋下的风险,房地产行业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都在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的经营智慧。在数字化、精细化运营成为行业共识的背景下,重庆银行能否扭转信用卡业务颓势,有效控制房地产风险,将直接影响其"万亿城商行"称号的含金量。对投资者而言,除了关注规模增长,更应重视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进展。
上一篇:突发公告!董事长被留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