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毫末智行于11月22日发布一则“停工放假通知”,通知称基于公司经营现状,决定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复工时间另行通知。
至于停工放假的原因,公司并没有披露。有员工透露,流传的说法是对赌失败,有诉讼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据了解,目前毫末智行有近300名员工,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保定。有北京员工称,公司已拖欠两个月工资,目前没有管理层与员工沟通后续赔偿及安排。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11月,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是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的人工智能企业,总部位于北京顺义,并在深圳、保定、上海、德国慕尼黑等地设有办公点。
毫末智行成立之初便确立“乘用车+物流车+智能硬件”的三维业务体系,凭借长城汽车的产业链资源与自主研发实力,快速成长为行业黑马。凭借长城汽车的产业背书,毫末智行在融资方面顺风顺水。2021年2月,毫末智行完成了3亿元的Pre-A轮融资,由美团战略投资部领投。2021年12月,毫末智行又完成了近10亿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已经进行7轮融资,包括首钢基金、高瓴创投、九智资本等。
在技术研发和量产落地方面,毫末智行也取得不少成果。2020年11月,推出了首款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在物流配送领域崭露头角;翌年12月,发布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 MANA(雪湖),通过海量用户驾驶数据驱动算法迭代,让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化。2023年4月,在ChatGPT大火之际,毫末智行紧跟潮流,发布了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 DriveGPT,展现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然而,近年来却毫末智行步步艰难。2024年11月,毫末智行在五周年内部信中还展现出雄心,表示要“打造行业内性价比最优的城市无图NOA方案”,并“确保毫未第二代智驾产品完成量产定点交付"。公司当时披露,其智能驾驶产品已落地搭载超过20款车型,用户智能驾驶里程突破2.5亿公里。但背后,危机早已悄然萌芽。今年早些时候,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已提出离职;技术副总裁艾锐、产品副总裁蔡娜等高管也已在今年4月离开公司。
尽管长城汽车是毫末智行的大股东,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长城汽车为了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开始寻求更先进的智驾方案,2024年长城汽车宣布向元戎启行独家投资1亿美元,并与大疆车载(卓驭)展开深度合作。此后,魏牌全新蓝山、高山等高端车型均采用元戎启行的“端到端”智驾方案,作为长城汽车孵化的智行公司,长城汽车却转而采用其它公司的方案,预示着长城汽车对于毫末智行的不认可,而毫末智行一下子也失去了靠山,订单量大幅衰减。
报道陈奕迅,在乘用车辅助驾驶业务上,毫末智行仅有现代汽车两款车型项目,主要提供记忆行车与泊车等功能,且功能开发进度缓慢。而在末端物流无人车业务方面,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小魔驼,销量也十分惨淡,年销量仅50台,核心业务甚至萎缩到了“清库存”的状态。曾经被视为未来发展重要方向的业务,如今却成了拖累公司的包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毫末智行由于技术变现迟缓,一直未能实现盈利,再加上商业订单流失,收入大幅减少,资金链变得异常脆弱。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营,毫末智行不得不四处寻找资金,但往往四处碰壁。从今年8月起,毫末智行就已经无法按时支付员工工资,至今已经拖欠两个月工资,目前没有管理层与员工沟通后续赔偿及安排。由于资金链断裂,原本计划中的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被迫搁置,供应商也因为担心收不到货款,对毫末智行的供货变得谨慎,甚至停止供货,导致公司的生产和运营陷入停滞。
天眼查显示,目前毫末智行最大股东仍然是保定市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7.5%,河北雄安长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为第二股东,持股26.2%,其它公司合计持股46.3%。11月12日,毫末智行新增被执行人,执行法院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执行标的为3.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