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者 | 李 百
曾经连续七年位列江苏首富的张近东走到了身家财富一夜归零的地步。最近,伴随着苏宁系38家公司合并重整,张近东及其配偶的全部个人资产也注入了重整方案中的信托计划。这意味着,张近东辛苦大半生积攒下来的财富,一夜之间都拿来偿债了。
在重整方案里,苏宁系有38家公司被纳入实质合并重整,涉及债务2387亿元。不过,纳入重整的资产清算价仅有410亿元。或许是因为严重资不抵债,张近东及外部股东权益在重整中全部无偿让渡,包括张近东和配偶还需承诺名下全部个人资产也被纳入在内。
苏宁同样是有限责任公司,从法律上,公司与法人的私人财产权责本来是分开的。不难想象,眼看着账款血本无归,债主自是无法容忍法人可以撇下公司的巨额债务不管而独享富贵,因此必然想方设法逼着张近东处置个人名下资产抵债。走到这一步,对债权人来说,应该是死马当活马医。而张近东应该也是想开了,与其提心吊胆与债主四处捉迷藏,不如放弃财富换得无债一身轻。
可以说,张近东的选择显得异常悲壮。
张近东大学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先是在南京市鼓楼区工业总公司端铁饭碗。六年后,这位文科生自己砸了铁饭碗,用东拼西凑来的10万元在南京宁海路自主创业,开起了200平方的苏宁交家电,专门卖空调。
张近东下海的时间是1990年,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商品短缺时代,空调是奢侈品,一台空调抵普通人几年工资,当时卖空调的都是大国营商场,牛气得很。张近东异军突起使出了一把杀手锏:“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售后保修。”这对当时坐等消费者上门的国营商场来说,简直就是釜底抽薪。南京八大国营商场一度联手封杀苏宁,然而,凭借更低的进价优势和灵活的销售手段,和张近东硬是把南京国营商场打得找不着北。
张近东还祭出了一套反季节打法。夏天热得要命时空调才会紧俏,他在冬天找厂家下单,这样可以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一番神操作,张近东在下海的第一年就赚了1000万元。
单是空调批发,张近东一年就可以销售5个亿。但这生意严重依赖厂家和经销商,张近东看到了天花板,他觉得要做大,就要开连锁,卖所有家电。他想放弃已经成为气候的空调批发,转向家电零售,他的提议遭到了公司大部分员工的极力反对。他力排众议。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国内家电市场进入了和国美黄光裕“美苏争霸”时代。
2004年苏宁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家电连锁第一股,张近东也在2007-2013年连续七年上榜江苏首富。
张近东的转折点出现在电商风起云涌之后。2012年京东向线下家电实体店下战书,张近东被迫应战,但陷入两难。一边是,线下门店规模庞大,也是过去苏宁电器的根基,是保留还是放弃?二是线上全面应战不可避免地会伤到自家门店。
张近东最后选择了“左右手互搏”,既要又要。结果是,线下门店成了线上的包袱,因为担心冲击到自家门店,苏宁决策变得沉重而缓慢。而线下成本太高,价格战又烧钱太狠,苏宁船大难调头,线上业务一直没能真正独立壮大起来。
线上不温不火,张近东开启了“苏宁宇宙”模式,试图用资本换增长。他买下了国际米兰俱乐部、收购了家乐福、吞下了万达百货、入股锤子手机,并购版图横跨体育、文创、金融、地产。但摊子铺得实在太大太杂,每项新增业务都是吞金兽。
当高歌猛进遭遇去杠杆后,苏宁终于在2021年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苏宁易购被戴上ST帽子,张近东也失去了对苏宁的控制权。几年下来,和几个地产大佬一样,张近东应该也经历了无数债主上门逼债的过程,历经磨难才终于在最近达成了资产重整方案。
张近东的创业史,是一部充满中国式商业智慧的教科书,也是一部关于野心、抉择与时代洪流的警世寓言。他的故事真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让人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