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全员信“翻车”:企业家社会责任与教育公平的深层思考
2025年11月16日,新东方成立32周年之际,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出的一封内部信,意外成为舆论焦点。信中“冰川闪烁”“南极的宁静”等诗意描述,与员工“加班到深夜”“企业微信红点不断”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场“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的争议,表面是沟通错位,实则折射出企业家社会责任与教育公平的深层命题——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如何将商业成功转化为社会价值?“先富带动后富”的教育实践,究竟该如何落地?
一、从“南极信”到“共情危机”: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缺失信号
俞敏洪的南极信之所以引发争议,核心在于“个体叙事”与“集体困境”的撕裂。信中17次提及“我”、5次强调“南极”,却对员工面临的业绩压力、转型阵痛只字未提。这种“诗与远方”的自我表达,在净利润骤降73.7%、东方甄选业务拖累、教育新业务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员工调侃“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本质是对企业家脱离一线、忽视基层诉求的抗议。
这种“共情危机”并非个例。王健林“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马云“996是福报”的论断、董明珠“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的批评,均因脱离普通劳动者生存现实而引发反弹。企业家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关键节点,其言行不仅影响企业形象,更塑造社会价值观。当“成功者叙事”过度聚焦个人奋斗,忽视结构性不公,便会加剧社会焦虑,甚至消解公众对商业领袖的信任。
二、“先富带动后富”:教育领域的实践逻辑与现实挑战
“先富带动后富”的教育实践,本质是资源再分配的伦理命题。教育公平不仅关乎起点公平,更需通过资源倾斜缩小过程与结果差距。新东方作为教育行业头部企业,其转型路径具有典型性:从K12培训到素质教育、文旅、直播电商的多元化布局,既是对政策调整的应对,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延伸。然而,南极信事件暴露的,正是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当企业聚焦新业务增长时,是否遗忘了教育公平的初心?实践案例显示,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可通过三大路径落地:
1.硬件投入与软件赋能结合:如资助贫困学校建设智慧教室、提供在线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新东方曾向乡村学校捐赠图书、设立奖学金,但需进一步系统化,例如与政府合作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定期评估资源使用效率。
2.师资培训与职业发展支持:通过“教师流动计划”向薄弱学校输送优质师资,或为乡村教师提供免费培训。福建省漳州市“百校千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城乡教师互派、名师带徒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值得教育企业借鉴。
3.弱势群体定向扶持:针对留守儿童、残障学生、低收入家庭子女等群体,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例如,新东方可联合公益组织开设“免费线上课堂”,或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定制化课程,将商业资源转化为社会价值。
三、从“南极”到“田野”:企业家如何重构社会责任叙事
俞敏洪的争议,为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警示:共情力比情怀更重要,行动比口号更关键。教育企业若想避免“南极信”式翻车,需从三方面重构叙事逻辑:
1.建立“双向共情”沟通机制:企业家应定期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真实诉求,而非仅通过邮件传递“鸡汤”。例如,设立“员工开放日”、开展匿名调研,将企业决策与基层反馈挂钩。俞敏洪若在信中提及“正在推进的员工减压计划”或“新业务收益分配方案”,或许能缓解争议。
2.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教育企业的公益行动不应是“慈善附赠”,而应成为核心战略的一部分。例如,新东方文旅可设计“公益旅行线路”,将部分收益用于乡村教育;东方甄选可推出“助农专场”,将直播流量转化为乡村经济助力。这种“商业向善”的模式,既能实现可持续公益,又能增强企业社会认同。
3.推动政策协同与行业共建:教育公平需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企业家应积极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呼吁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同时联合行业成立“教育公平联盟”,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例如,新东方可联合其他教育企业,共同开发低成本、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覆盖更多偏远地区。
结语:从“独行南极”到“共赴山海”
俞敏洪的南极信,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家在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教育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直接塑造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当企业家站在南极冰川上思考企业未来时,更需记得:真正的“坚守与希望”,不在遥远的极地,而在每一个普通教育者的课堂里,在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的眼神中。
“先富带动后富”的教育实践,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一场关于公平、共情与价值的深刻变革。唯有将商业逻辑与社会逻辑深度融合,企业家才能从“独行者”变为“同行者”,与员工、与社会共同奔赴教育公平的山海。
上一篇:ETF爆发年:发行规模突破2400亿份,“科创”主题成黑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