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国内ETF市场正以创纪录的发行规模宣告指数化投资浪潮的全面来临。
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8日,今年内全市场新发ETF数量及份额均已大幅超越去年全年。
在政策推动与多元需求共同催生的蓬勃市场下,ETF产品结构也在经历深刻变化。科创、自由现金流等主题ETF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这不仅折射出投资者在低利率环境下对优质资产的重定义,更彰显出市场配置工具日趋精细化的特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伴随着市场扩容,行业竞争格局也趋于固化。头部机构凭借品牌、产品线与规模效应构筑起坚实护城河,未来ETF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当前的竞争格局对基金公司的产品创新、成本管控、投研运营及渠道品牌建设等多方面能力提出挑战。”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向记者指出。
(资料图)
发行规模创新高
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按认购起始日统计,截至2025年11月18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共计发行322只ETF,合计发行份额达2446.44亿份;已超越去年全年的发行数量(179只)、发行规模(1275.31亿份)。
相较2024年全年,今年内ETF新发数量增长了79.89%,发行份额增幅则达到91.83%。
同时,今年内ETF的发行规模也显著高于此前的历史峰值——2021年,ETF发行数量为310只,合计发行份额1933.56亿份。
这些变化验证了国内ETF市场的蓬勃发展。
孙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5年国内ETF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指数化投资成市场主流趋势。一方面,政策支持下ETF审批提速,公募机构,不管是头部还是中小型公司都加速布局,新发产品覆盖科技、港股、信用债等诸多细分赛道,满足多元配置需求。
另一方面,ETF兼具持仓分散、费率低廉等优势,既吸引了保险、外资等长线资金将其作为配置权益市场的工具,也契合了结构性行情下个人投资者捕捉板块机会的需求,同时推动市场投资者结构更趋多元,助力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分类型看,股票型ETF依旧是发行市场上的中坚力量。同时,公募机构发力布局债券型ETF迹象明显。
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8日,今年以来公募行业共发行了283只股票型ETF,占到发行总量的87.89%,合计发行份额达1493.95亿份,占到总份额的61.07%。其中,被动指数ETF、指数增强ETF各发行了265只、18只。
今年内新发行的债券型ETF共有32只,占到发行总量的9.94%,合计发行份额为914.83亿份,占到总份额的37.39%。
不过,债券型ETF呈现出“发行热、募集冷”的特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18日,上述32只债券型ETF的总份额仅剩37.25亿份,较发行份额大幅缩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科创、自由现金流等主题ETF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在今年内发行的322只ETF中,有66只产品的名称中含有“科创”字眼,占到发行总量的20.50%,合计发行份额达501.78亿份,占到总份额的20.51%;名称中包含“自由现金流”的ETF共有29只,占到发行总量的9.01%,合计发行份额达167.71亿份,占到总份额的6.86%。
“自由现金流ETF因其在低利率宽货币环境中的适配性而受到关注,成分股普遍盈利能力强,有助于规避价值陷阱,且估值合理、长期回报表现优异,还可对冲科技股波动风险,与当前市场投资需求高度契合。”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指出。
ETF市场头部效应显著
从管理人角度看,头部机构在ETF发行市场上仍处于“领头羊”地位。
根据公募排排网数据,今年内发行的322只ETF来自于45家公募机构。
其中,易方达基金以26只的发行数量位居行业首位;富国基金紧随其后,今年以来共发行了25只ETF;华夏基金则以23只的发行数量排在行业第三名。此外,鹏华基金、汇添富基金发行ETF的数量均超过20只。
整体来看,今年内,有14家公募机构发行了不少于10只ETF;发行数量在5—9只区间的公募机构共有9家;发行数量在2—4只区间的公募机构有8家;另有14家公募机构均发行了1只ETF。
事实上,头部机构不只是发行市场上的佼佼者,其在国内整个ETF市场中的地位也难以撼动。
据Morningstar Direct统计(资产规模不含货币基金,新成立基金按募集规模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前10大ETF提供商依次为: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博时基金、华安基金。
这10家机构旗下的ETF规模分别为:9035亿元、8633亿元、5907亿元、3687亿元、3387亿元、2738亿元、2700亿元、2476亿元、2209亿元、1626亿元。
其中,前三大ETF提供商合计市占率达到44%,前五大提供商的市占率为57%,前十大提供商的市占率则高达78%。
值得注意的是,与海外市场类似,国内ETF市场的头部效应将长期存在。
在孙珩看来,未来ETF市场集中度大概率会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头部提供商依托深厚的品牌积淀、完备的产品线和充足资源,既通过布局科创债等热门赛道抢占先发红利,又靠投教平台搭建、IP运营等构建品牌护城河,还能凭借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持续吸引增量资金汇聚;另一方面,宽基等核心赛道存在明显的流动性壁垒,中小基金公司受限于资金、渠道和投研实力,难以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不仅在热门产品发行中集体缺席,还面临存量份额被挤压的困境,最终推动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她分析。
另外,ETF行业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结合近五年(2021年—2025年三季度)前20大ETF提供商排名变化看,华夏基金长期稳居榜首,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分别稳占第二、第三席位。而中腰部提供商的排名波动较大。
例如,来自Morningstar Direct的数据显示,相较2024年末,今年内(截至三季度末),富国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的排名均进步了2个名次;招商基金进步了1个名次,大成基金则跻身第20名。
孙珩认为,当前的竞争格局对基金公司的产品创新、成本管控、投研运营及渠道品牌建设等多方面能力提出挑战。
她谈道,第一,基金公司需具备赛道预判与差异化创新能力,要避开拥挤的传统宽基赛道,提前布局细分特色领域以实现单点突围;第二,得有极强的成本管控能力,降费背景下ETF盈亏平衡门槛提高,需控制指数授权、做市商合作等刚性成本,通过集约化运营摊薄技术和人力支出;第三,要具备稳定的投研与运营支撑能力,保障ETF对指数的精准跟踪,同时搭建适配的业务系统并配置专业人员;此外,还需强化渠道资源拓展与品牌塑造能力,以此打破头部机构的先发优势,吸引资金流入避免产品因规模不足面临清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