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宣布11月在香港发行不超过40亿美元主权债,舆论场霎时沸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不是“借钱”,而是一次用对手语言重写规则的“系统压力测试”。财政金融与国际关系双重视角下,其战略意涵远溢40亿票面本身。
美元霸权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航母,而是“无风险利率”定价权——10年期美债利率构成全球138万亿美元固定收益资产的贴现锚。中国此次以准主权信用+零违约纪录,在香港发出一条期限完整、高度流通的“中国美元曲线”,等于在对手棋盘插下一面坐标旗:从中资美元债到“一带一路”主权项目,今后定价不再唯美债马首是瞻。边际上,全球投资者每配置1元中国美元债,就对美债需求形成一次替代,抽走美元体系核心流动性。规模虽小,却首次让“中国溢价”与“美债基准”公开同框,利率平价理论开始向中国倾斜。
官方外储3.2万亿美元,其中约1万亿为长期美债。持续加息周期中,久期损失吞噬账面利润。发行短期美元债,相当于在负债端引入“负久期”,主动把利率风险从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剥离;同时把募集的离岸美元以贷款形式投向缺汇国,后者用大宗商品或本币偿还,实质把“美元资产—商品—人民币结算”串成闭环。人民币在闭环中承担计价与清算职能,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与信用溢价同步提升,为下一步在香港推出人民币长期期货奠定曲线基础。
俄乌冲突后,货币武器化加速。中国在美元体系内留下一条高信用、可追踪、全额兑付的交易记录,等于提前为极端情景做“白名单”认证:一旦CIPS与美元CHIPS断链,国际投资人仍有可复核的中国美元债历史表现作为风险参照,降低切换至新支付网络的认知成本。金融战语境下,这是“以进为退”的冗余布局。
美联储四季度缩表规模上调至每月950亿美元,离岸美元“结构性短缺”被推至年内高点;同期中国贸易顺差保持月均800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逼近7.0心理关口。此时发行美元债,可在不消耗外储的前提下“回笼”离岸美元,缓解新兴市场因美元荒而竞相贬值的连锁风险,顺势强化人民币作为“区域稳定锚”的叙事。宏观上,这是对美联储“高利率+强美元”收割策略的一次反向套利。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观众成本”模型指出,公开承诺越昂贵,信号越可信。中国选择在美元利率高位、全球流动性紧缩窗口主动加码美元债务,且全额登记、无抵押、无政府豁免条款,等于向全球市场发送“我对自己的增长与汇率管理有充分信心”的昂贵信号。相较之下,美国财政赤字率已超6%,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升至18%,双方信用边际一升一降,长期将重塑安全资产排序。
40亿美元只是序章。随着香港“中国美元曲线”被交易商纳入定价模板,全球资本配置逻辑将从“唯美债”转向“比价中美”。当投资者下次追问“无风险在哪里?”答案或许不再只有华盛顿,还有维多利亚港。百年变局,金融是无声战场;今日一粒种子,他日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