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旬,白宫突然扔出颗定心丸,特朗普政府官宣,部分农产品关税正式松绑,从美东时间11月13日起生效,连关税退还都安排上了。
这波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要知道之前美国对贸易关税那可是咬得死紧,怎么突然就软了?别真当是政策善意,说白了就是被国内形势逼到墙角了。
最闹心的就是通胀这把火,烧得美国老百姓直皱眉。9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3.4%,虽说比8月的3.7%降了点,但离美联储2%的目标还差得远。
尤其食品价格,同比涨2.8%,低收入家庭每月光买菜就得多花近百美元,超市里番茄、生菜价格比去年翻了倍,社交媒体上全是通胀焦虑的吐槽,这民意压力谁顶得住?
比老百姓抱怨更要命的,是农业州的选票警报。爱荷华、堪萨斯这些传统摇摆州,农场主们正两头受气:关税一拦,大豆、猪肉对亚洲出口直接少了12%,仓库堆得满当当,只能低价甩卖;可进口的化肥呢?
能源价涨+关税叠buff,成本飙了30%,连农机配件都得等半年才能到货。
2024年大选的劲儿还没过去,这些州的选票直接影响中期选举走向,特朗普政府能不急吗?所以这波关税松绑,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就是选票优先的应急公关。
我倒觉得,这就像给漏气的轮胎贴补丁,看着暂时不漏了,却压根不提贸易保护主义才是通胀和出口受阻的病根。
把那份豁免清单拆开看,美国的小算盘打得清清楚楚,满是功利主义的味道。松绑的全是草莓、牛油果这类依赖进口的果蔬,小麦、玉米这些本土优势作物,那是半点不松口。
这保强弃弱的套路,看着是兼顾市场和产业,实则是把关税当工具玩精准调控。
为啥偏松果蔬?美国本土果蔬产业早被折腾得够呛,加州干旱、佛罗里达飓风轮番搞破坏,劳动力成本比十年前涨了58%,根本供不上国内需求。
这时候还加税,不是逼着超市涨价、老百姓骂街吗?可谷物、油籽不一样,那是美国农业的压舱石,占全球出口40%以上的份额,保住关税就能攥住定价权,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更有意思的是清单背后的外交算计,行政令特意提了结盟伙伴的调整空间,意思很明显,对欧盟、日韩的农产品可能再放宽,对战略竞争对手却照样高压。
这种差别化关税早不是新招了,之前对加拿大乳制品、墨西哥牛油果就开过小灶,对别人却筑高墙。
在我看来,这种把贸易当政治筹码的玩法,只会砸了美国的招牌。今天能为选票松绑,明天就能为政治博弈加税,谁还敢信它的政策稳定性?
各国为了不被卡脖子,只会拼命建自己的供应链,到最后反而动摇美国的贸易地位,纯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一调政策,全球农产品市场立马掀起涟漪。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种植户先乐了,这俩国家近年玩命改善物流、降出口税,本来就在抢中国市场,现在更是顺风顺水;东南亚的榴莲、山竹种植园也赶紧扩产能,盯着美国豁免后的价格红利。
这么一来,全球农产品贸易彻底从单靠美国变成多点开花。
对出口国是机遇,对美国可就麻烦了,供应链这东西,一旦转走了再想拉回来,成本可不是一般的高,长期丢市场是板上钉钉的事。
不过对中国来说,美国这波操作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咱早不是当年那个依赖美国农产品的阶段了: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已经冲到65%,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满足了80%的国内需求,俄罗斯小麦、澳大利亚牛肉也都是靠谱的补充。
我的看法是,中国企业压根不用盯着美国的短期摇摆,重点该放在两件事上:一是跟一带一路农业国深化合作,比如去非洲援建农业技术中心,把供应渠道扎稳;二是把自己的农产品做精,搞规模化、创品牌,降低进口依赖。
说到底,美国的关税松绑只是提醒我们:全球化风浪里,安全感从不是别人给的手下留情,而是自己手里攥紧的多元底牌。
上一篇:月产20部 华策影视加速短剧布局
下一篇:“油管最火视频”能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