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本周,A股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齐齐迈入一个值得驻足思考的节点:上证指数逼近4000点关口,深证与创业板则继续兑现中长期投资预期。数据显示,上证本周收于约3950点,是逾十年收盘新高。同时,成交量有所放大,市场活跃度明显增强。价格与量能共振,显示资金并非短线游走,而是在结构主线内有序布局。本周的关键并不在涨了多少,而在涨得更稳,情绪边际改善叠加交易活跃,使趋势的持续性值得跟踪。
从市场结构看,
本周的上扬并非简单的冲高,而更像一场“蓄力后再突破”的过程。技术面上,三大指数的走势显示市场在等待突破——突破的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制度与政策支持下的结构性成长。板块方面,科技(半导体、电子元件、通信设备等)走强尤为明显,但高位临近4000点也意味着获利了结与风格切换的扰动不容忽视。短线节奏上,需要留意板块分化、估值消化与盈利验证的同步性;中线维度上,盈利与产业趋势仍是定价核心,配置要兼顾进攻与防守的性价比。
市场不是凭空而涨,而是有“方向”可循。政策层面,本周的增量在于方向更加明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被置于优先地位。这为A股的结构性牛市奠定了制度底座:产业政策和结构机会明确,未来看点清晰。科技高端制造与内需升级两条主线互相咬合,既提供业绩兑现的路径,也提供估值中枢抬升的理由。对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把“政策指向”映射成“可计量的行业与公司”,并在财报与订单上寻找落点。
策略上,建议三步走:
第一,顺势而不追势,指数接近整数关口,恰是检验耐心和选择质量的时候,配置以“高景气+合理估值”为锚,避免情绪极值时的放大决策;第二,重视“业绩能见度”与“现金流质量”,把科技链条拆成上中下游,优选壁垒与议价力明确、研发费用资本化边界清晰的标的;第三,以再平衡管理波动,设定纪律化的止盈止损与仓位上限,用时间换空间而不是用冲动换风险。若后续出现风格再均衡的情况,便需要适度增配顺周期中具备“盈利上修+分红回报”的板块,形成攻守结构。
10月20日,主流媒体刊文《努力稳股市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其意义深远。文章指明股市通过财富、心理与预期三效应影响消费,并罕见将“稳股市”置于“稳楼市”之前,指向宏观思维转向:稳股市即稳消费,股市稳,信心稳,房子与消费链条方能循环。历史与现实都证明:股市与房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资本市场创造财富、释放信心,楼市底部才得以夯实,消费活力随之回升。小米股东以股利购车家电、量化私募掌门购置豪宅,皆为财富流向实体的缩影。对以散户为主、资金集中度高的中国而言,股市先稳带动投资房稳,进而推动刚需房稳,最终提振整体消费与预期。因而,此文更像政策信号:未来将更重视资本市场稳定与建设;股市稳,则信心稳、消费兴、经济行。
展望下周及更远,若结构主线延续、流动性温和、盈利预期不被宏观扰动明显削弱,指数大概率在高位区域以震荡换取估值与业绩的再匹配。科技主线、内需扩大、产业结构升级,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投资在这一刻,不应只是短线博弈,而应放眼3至5年。外资也越来越认同中国市场的“慢牛”格局:有机构认为中国股市中期向好,成长仍是主线。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风险与挑战。市场虽有政策背书,但高位也预示着情绪修复、板块轮动、流动性收敛的可能。我们只有选择优质结构、坚持中长期视野、保持耐性与敬畏,投资与人生才会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同向共振。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