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压箱底的稀土技术,被巴基斯坦偷送给美国?中方的驳斥很及时
创始人
2025-10-14 21:02:53
0

10月中旬,一条关于“中国稀土技术被巴基斯坦偷送给美国”的传言在外网疯传。故事听着像谍战大片——“巴铁反水”“美国偷师”“中国震怒”——情节齐全、节奏刺激。可惜剧情太离谱。中方立刻出面辟谣,外交部直接点名:捕风捉影,纯属挑拨离间。这场传言风暴,让外界再次看清——稀土这门“硬科技”,远比阴谋论复杂,也远比传闻更有看头。

稀土新规落地,谣言顺势而来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了新一轮稀土出口管理办法,对稀土原料、稀土磁体及相关技术实行更严格的许可制度。官方措辞很平静,强调“依法依规、维护国家安全”。但外界立刻炸了锅。稀土是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工业味精”,涉及新能源车、军工、芯片、雷达等领域,中国又长期是全球最大供应国。只要北京一收紧,全球市场的神经就要抽一下。

国际媒体的解读充满想象力:有人说这是一场“科技反击战”,有人干脆猜测中国要用稀土限制美国芯片产业,还有人脑补中国要“断供”。就在各种分析眼花缭乱之际,几家境外社交账号忽然爆料——所谓“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是因为巴基斯坦把中国的稀土技术送给了美国”。一句话点燃舆论。

这个说法看似逻辑严密:中巴是战略伙伴,巴基斯坦和美国又有经贸往来,如果中国技术流到巴方手里,再被转送出去,岂不成了“友尽”?不少外媒标题直接写出“巴方背叛”“中方愤怒”之类的词,仿佛已经确认无疑。可没过一天,外交部就出面“泼冷水”,一句“纯属造谣”,让这场戏从惊悚片变成了喜剧。

中方的声明说得很具体。所谓“巴方向美国送稀土样品”,实际是宝石原矿样本,由巴基斯坦工作人员作为普通礼品赠送,并非稀土,更不存在技术转移。中国的稀土新规,是基于自身产业安全与出口监管需要,与巴基斯坦、美国都没有直接关联。外交部发言人还补了一刀:“这种炒作就是挑拨离间。”这话虽然平淡,却把谣言连根拔起。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稀土新规并非突发,而是早在年初就已启动调研。其核心是对“稀土精炼工艺、磁体制造设备、关键催化剂”等环节加强出口许可,而不是禁止资源贸易。政策目的很明确:让稀土不再是“谁都能卖、谁都能学”的开放资源,而是一项国家安全产业。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制度升级,而不是报复。

传言制造者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早已是世界稀土技术链的主导者。那些真正的“压箱底技术”,比如高纯度分离、磁体热处理、氧化物控制,根本不是几块矿石能偷走的。稀土看似稀,其实难在工艺,不在矿。真正的“核心”,是写在工程师手册里的,而不是装在卡车上的。

从“背刺传说”到外交反击

10月1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方发言人面对媒体提问,直接点名所谓“稀土送美”报道:“毫无根据,纯属捏造。”他还公开透露,巴基斯坦方面也作出说明,与美方的矿产交流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不涉及任何中国设备或技术,双方合作一贯透明。这等于中巴两边一起打脸,让造谣者无地自容。

中国媒体随后跟进报道,用最直接的方式反击谣言。多家财经类媒体指出,近期网络流传的照片、所谓“实验报告封面截图”,几乎都是拼接伪造。部分账号甚至连“稀土化学式”都写错,把镧系元素和铀矿搞混。网友笑称:“造谣也得补补化学。”

这场辟谣速度之快,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在舆论和科技安全上的双重应对机制。近几年,稀土政策频繁成为国际炒作的焦点,从“出口武器化”到“供应链脱钩”,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中国选择不沉默,而是快速、明确、公开回应,用事实和技术逻辑堵住谣言的口子。这一次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巴基斯坦在此事中意外“背锅”。该国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称对网络谣言感到“遗憾”,并重申与中国在稀土和矿产开发方面的合作“稳固且互信”。在中巴关系的语境下,这番表态不仅是澄清,也是态度——中巴之间的合作,是战略层面的伙伴关系,不可能被一条假新闻撼动。

这一波辟谣中,最受关注的是中方的措辞。官方媒体没有激烈谴责,而是用“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这样的定性,既表达严正,又留有分寸。这种语言风格在外交上很罕见,却体现出中国的自信。事实摆在那,没必要喊破嗓子。

另一方面,行业分析人士注意到,这次事件反而让外界重新理解了中国稀土政策的真实意图。稀土出口收紧不是一时情绪,而是技术管理升级。过去几年,中国对芯片设备、石墨制品、关键金属的出口都逐步进入许可制,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稀土的管控只是逻辑延续。

传言虽然荒诞,却揭示了一个现象:在当今地缘科技博弈中,中国的一项政策动向,就足以引发全球市场和媒体的连锁反应。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外媒,总喜欢把一切政策解读成“针对谁”。可中国这次的回应方式告诉他们,有时候政策就是政策,不是阴谋。

从传言发酵到官方澄清,不到四十八小时,舆论方向就逆转。造谣者的“剧情”崩塌得比票房口碑还快,而中国的反应速度与信息透明度,也成了这场风波的最大看点。

谣言没灭,分析满天飞

风波没平息多久,国际媒体开始各自找角度。美国几家大报称“中国稀土出口新规引发市场不安”,但在提到所谓“巴方送技”时都语带保留,用词从“情报显示”变成了“未经证实的传闻”。这就是典型的媒体操作:前一天放火,第二天灭火,还顺便写成深度报道。

欧洲舆论更冷静。德新社分析称,所谓“技术外泄”传言不具实证性,从中国的反应节奏看,更像是一次针对性谣言战。英国《金融时报》也指出,中国的稀土政策调整主要是出于出口管理法的修订,与个别国家的地缘事件并无直接关系。

亚洲媒体更直接。《日本经济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评论称,这种类型的“技术外泄论”几乎每次都会在中国出台新科技管控措施时出现。前几年说是芯片,这次换成稀土。说白了,这种故事太好卖——谁都爱看一点“科技阴谋”。

巴基斯坦国内的媒体则是集体“甩锅”。《黎明报》发表社论称,这次的传言是“典型的地缘心理战”,目的是削弱中巴信任。巴外交部还补充,巴基斯坦并没有任何涉及稀土的出口合作项目,也不具备稀土加工和提纯的技术条件。这句话挺扎实——连设备都没有,哪来的偷送?

在中国互联网上,网友的评论比官方文件更生动。“谁都想偷稀土技术,可惜中国的难度比偷火种还大”“偷矿石不等于偷工艺,这传言连逻辑都偷懒”……这样的调侃比严肃驳斥更能传播。

中国官方媒体也借机上了一堂“科普课”。央视播出的专题节目把稀土工艺画成流程图,从矿石分离到金属精炼,再到磁体生产,涉及超过三百个步骤、数十种独特化学剂。节目最后一句话很有分量:“真正的技术,是烧炉子时的温度曲线。”这句话听起来朴实,其实一针见血——那才是别国想拿也拿不走的部分。

对外部来说,这种“反击+科普”的组合拳,是中国话语方式的升级。不再只是“否认”,而是“解释”,让谣言自己崩塌。外交上的沉稳,叠加产业层面的专业,让这场风波从负面新闻变成了形象展示。

一场谣言,反而让中国赚了

稀土风波的后续比传言有趣得多。几天后,伦敦稀土期货市场小幅回落,说明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中国并没有“封锁出口”。而在北京的产业圈,新规带来的影响开始显现。各地企业加紧备案,申请出口许可,整个行业进入“正规化时代”。过去靠关系、靠代理出口的小渠道,基本被清理出局。

政策层面,中方通过这次风波展示了三个信号:第一,稀土不是外交筹码,而是技术护城河;第二,中国并非封锁世界,而是设规则;第三,谣言可以随时起,但事实永远能反击。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这场“被误伤”的事件反而成了外交加分项。巴政府公开重申中巴战略合作不动摇,并宣布将与中国共同推进稀土替代材料研究项目。这样的表态等于告诉外界:中巴之间不仅没裂痕,还要把合作继续深化。

外界研究机构也在修正判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的稀土政策更多是制度升级,是全球供应链成熟的体现。过去“谁买谁用”的松散模式已不符合安全需要,中国选择建立规则框架,不等于退出市场,而是要把市场规则写进自己的语言体系里。

舆论方面,中国官方处理此事的节奏得到不少正面评价。路透社的一篇评论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中国辟谣的速度,比稀土分离过程还精准。”意思是,中国的回应效率比想象中更快、更冷静。

在互联网上,这场风波也成了热门话题的“正面教材”。不少网友调侃:“谣言是免费的广告,能帮全世界再上一次稀土课。”也有人说,这次事件让人看清了一个现实——在当今的科技竞争中,谁掌握核心工艺,谁就能定义真相。

截至目前,外交部和相关部门都未再更新新进展,说明事情已彻底平息。巴方也没再提,美国更没有公开回应。那场所谓“偷送稀土技术”的闹剧,在几天热度后被淹没在新闻洪流中,只留下一个讽刺的注脚——有人想用谣言挑拨中巴关系,结果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技术底气。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和朱德在指挥渡江战役后,向全国发布了《...
2025-10-14 05:02:07
原创 ...
关于中国人是不是日本人祖先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会让你有些意外。我们都...
2025-10-14 05:02:00
拿捏秋日松弛感?扬州乡村才...
这个秋天 不妨走进扬州的美丽乡村 宿田野听秋风 在慢下来的时光里 ...
2025-10-14 04:43:16
融资折算率调整影响有限 公...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在公募逐渐兑现高收益品种的背景下,节后股票市...
2025-10-14 04:36:04
原创 ...
在明清时代,官府征税和徭役的执行,往往是分对象的。对于拥有功名的士...
2025-10-14 04:32:01
原创 ...
《——【·前言·】——》 岳飞率岳家军连战金国,却在最高潮时被召回...
2025-10-14 04:31:52
原创 ...
告别购房迷茫:探寻富豪偏爱一楼的秘密,一不留神竟错失良机! 在人...
2025-10-14 04:30:58
原创 ...
作为一名资深体育撰稿人,我将为您深度解读这份关于算力发展的重磅文件...
2025-10-14 04:28:22
新业态新场景撬动新消费,武...
从首店经济到商圈升级,从社区便民到老字号出海,武汉正大力创新消费场...
2025-10-14 04:26:48

热门资讯

人物|菲利普·阿吉翁:“创造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菲利普·阿吉翁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创新是带着‘伤痕’、...
白银破53美元创纪录!回顾19... 每经记者|岳楚鹏 每经编辑|兰素英 10月14日,现货白银再度创造历史,盘中价格一度冲高至每盎司5...
5000亿并购潮席卷三省!省级... 省级能源集团整合提速,煤电风光一体化重塑估值,能源资产重估行情启动。 当贵州、河南、四川三地的省级能...
“主动”入局“被动”:数万亿E... 记者 洪小棠 在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一向以主动投资能力著称的几家基金公司,正悄然将触角...
智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论坛... 10月12日,“智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华为ICT大赛路演”活动在山西大学坞城校区计算...
南侨食品9月合并营收2.76亿... 10月14日,南侨食品发布公告,2025年9月,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收入2.76亿元,同比增加0.001...
连跌多日的白酒股逆市反弹:大量... 刚度过“旺季不旺”的白酒迎来了一波反弹。 10月14日在大盘走低的情况下,白酒股“上演”了一波逆市反...
小红书2025:电商双11让好... 今天分享的是:小红书2025:电商双11让好货更好卖 报告共计:78页 《小红书2025:电商双11...
龙迅股份筹划港股上市,“A+H... 今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情高涨。前三季度港股共迎来66只新股IPO上市,募资额超过2024年全年...
6000亿元!央行最新公告 10月14日,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2025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