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能源集团整合提速,煤电风光一体化重塑估值,能源资产重估行情启动。
当贵州、河南、四川三地的省级能源集团接连祭出战略性重组“大招”,一场横跨煤炭、电力、新能源领域的并购风暴正加速蔓延。从西南深山的煤电联营到中原大地的化工布局,从长江上游的水电整合到资本市场的市值飙升,地方国企的密集动作不仅刷新了行业整合力度,更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双重需求下,悄然重塑中国能源供给的底层格局。
这场斥资超5000亿的整合浪潮,究竟如何推进?又将给能源行业带来哪些深远改变?
风暴起:
三省5000亿砸向能源整合,规模超预期
2024年以来,省级能源行业整合从“零星试点”升级为“集体行动”,其中贵州、河南、四川三省的动作最为迅猛——仅前三季度,三省能源集团并购规模就突破5000亿元,涉及煤炭产能10亿吨、电力装机近8000万千瓦,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覆盖范围,都远超市场前期预判。
这场整合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导向下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的战略性重组需覆盖70%以上重点行业。政策“指挥棒”下,三省精准施策,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整合路径:
资本热:
重组消息一出,上市公司集体“飘红”
能源集团的整合动作,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引发一轮“能源股狂欢”。
贵州新组建的能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盘江股份在集团成立消息公布后,市值单周暴涨42%,融资融券余额更是激增3倍,不少投资者直言“看好整合后的规模效应”;河南方面,中国平煤神马相关上市主体复牌首日便牢牢封死涨停板,机构研报普遍预测,其与河南能源整合后的新材料板块,估值有望突破千亿。
为何资本市场反应如此强烈?核心在于“抗周期能力”——在能源转型的阵痛期,小体量企业面临技术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而整合后的“能源巨无霸”既能通过规模降低成本,又能支撑长期新能源布局,自然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深逻辑:
不只是“拼资产”,更是能源主权的“突围战”
若将这场整合简单看作“资产拼盘”,就低估了其深层意义。事实上,省级能源集团的“大整合”,本质是一场围绕“能源主权”的突围,更是传统能源大省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一步。
过去,山西、内蒙古等产煤大省长期受困于“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大、转型动力不足。而此次三省整合,通过“煤+新能源”的跨界融合,成功找到破局思路:贵州新集团关停12座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把腾挪出的产能指标投向新能源,还利用废弃煤矿巷道建抽水蓄能电站,将“废矿”变成价值50亿元的储能资产;河南则将平煤神马纯度99.99%的煤焦化副产品氢气,与河南能源的煤制氢技术结合,让氢气生产成本骤降40%,为氢能源商业化扫清障碍。
除此之外,整合更是“技术卡位战”。四川两大能源集团合并后,立刻组建“风光水储联合实验室”,攻克了高海拔光伏组件抗紫外线老化技术;河南新集团直接斥资20亿元收购澳洲锂矿股权,将锂资源自给率从15%提至40%——谁掌握了核心技术与关键资源,谁就能在未来的能源定价权争夺中占据主动,这正是地方政府的清醒判断。
新棋局:
区域差异化发力,剑指全球能源治理
随着三省能源“巨无霸”成型,中国能源转型的下一步布局逐渐清晰:依托各地资源禀赋走差异化路线,同时向全球能源市场发力,争夺更多话语权。
在国内,不同区域已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西南的云南、四川凭借水电优势,剑指“世界级储能基地”,仅金沙江下游规划的4个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就相当于1.5个三峡工程;中部的湖北、安徽以煤化工转型为突破口,规划中的“煤基可降解塑料基地”,预计能消化超亿吨煤炭过剩产能;东部的山东、江苏则押注“海上风电+核电”,计划2026年前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港口群”。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省级能源集团也开始扮演“新主角”:国电投黄河水电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后,将光伏治沙技术输出至非洲,助力其在撒哈拉沙漠建成2GW光伏电站;山东能源集团与南美铜矿巨头签订“锂-铜-钴”长期协议,锁定未来十年关键矿产供应;深圳供电局主导的“虚拟电厂调度标准”,还成功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让中国在能源互联网领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从贵州、河南、四川的5000亿并购,到全国省级能源集团的整合浪潮,这场变革早已超越“资产合并”的范畴,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一次深度自我革新。它既承载着传统能源转型的阵痛,也孕育着新能源时代的希望。
当这些“能源航母”不断壮大、走向全球,中国不仅能破解自身能源安全困局,更将为全球碳中和进程贡献东方智慧——毕竟,这场关乎未来的能源革命,没有任何国家能独自抵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