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六条公告,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新规要求,任何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再出口时,必须经过中国审批。 全球唯一能生产最先进EUV光刻机的荷兰巨头阿斯麦,瞬间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它的光刻机核心部件离不开中国稀土,而如今,每一台设备的交付都可能因审批延迟数周甚至数月。
中国商务部的公告中,第61号和第62号文件尤为关键。 新规不仅限制稀土金属出口,更首次将全产业链技术纳入管制范围,涵盖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到磁材制造的所有环节。 这意味着,即使阿斯麦的供应商在欧洲或美国生产零部件,只要使用了中国稀土技术或材料,就必须向中国申请许可。 新规还设定了一个极低的门槛:稀土成分占比超过0.1%即需审批。 这一设计直接封死了通过第三方国家绕开管制的可能性。
阿斯麦的光刻机对稀土的依赖远超外界想象。 一台EUV光刻机包含上万个零件,其中激光器、磁悬浮系统、光学镜头等核心部件必须使用钕、镝、铽等中重稀土。
中国掌控全球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提纯和93%的磁体制造能力,阿斯麦的供应链根本无从避开中国。
新规出台后,阿斯麦迅速陷入被动。 据彭博社报道,该公司可能面临长达12周的出货延迟,因为所有含中国稀土的设备出口都需额外审批。 阿斯麦正紧急游说荷兰政府和美国盟友,试图寻求“特定产品豁免”,但中国此次规则设计极为严密。 例如,针对半导体行业的条款明确规定,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和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生产所用稀土材料需“逐案审批”,且军事用途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
阿斯麦的困境迅速波及全球芯片产业链。 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等巨头均依赖阿斯麦的光刻机生产高端芯片。
三星试图用钐钴磁体替代钕铁硼,但成本骤增40%;英特尔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稀土抛光材料库存仅能维持90天。 韩国经济部门甚至试图协商“民生用途豁免”,但中方明确表示半导体制造不在此列。
这场危机暴露了西方半导体产业的脆弱性。 美国虽然拥有稀土资源,但缺乏完整的加工产业链。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其本土稀土精炼能力仅满足国内需求的15%。 美国稀土企业Lynas的CEO坦言:“我们可以开采稀土矿,但没有中国的串级萃取技术,就像有米却没有电饭煲。
中国稀土管制的背后,是中美科技博弈的升级。 新规借鉴了美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的逻辑,即通过技术溯源实现长臂管辖。 例如,即使光刻机零部件在德国生产,若采用中国稀土技术,也必须接受中国审批。 这种对等反制让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感叹:“这是中国迄今最严格的出口管制,全世界公司都不得不服从。 ”
市场已对此作出剧烈反应。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氧化镝价格在48小时内暴涨30%,氧化铽突破13920元/公斤。 北方稀土等中国企业股价连续涨停,而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紧急召开会议,评估产能风险。 摩根士丹利预测,若管制持续,2026年智能手机和PC价格将上涨15?0%。
阿斯麦的遭遇与其此前的选择密切相关。 2018年起,在美国施压下,阿斯麦逐步停止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2023年进一步限制DUV设备。 2023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市场曾贡献阿斯麦29%的营收,但配合美国制裁后,其中国市场收入锐减。 如今,中国稀土新规不仅卡住了阿斯麦的供应链,更让其全球客户陷入不确定性。 一场关于稀土资源的博弈,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权力的格局。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