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楼市购房者面临着“害怕买入后站岗,卖出后又怕损失惨重”的两难境地,这一困惑普遍存在。
知名企业家王健林近两年的市场动作以及早年的独到见解,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他既未公开宣称市场即将崩盘,也未鼓吹抄底入市。然而,万达集团持续出售非核心资产的节奏,以及他反复强调的市场“分化论”,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结论:房地产过去那种普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市场是“选对则盈利,选错则亏损”。
首先,需要明确王健林所说的“大变局”究竟是指什么。早在几年前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他就直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分裂成“两个世界”。当时,一些人认为此番言论过于危言耸听,但如今看来,他的预判已完全应验。
以2025年上半年北京楼市为例,海淀区的和樾望云项目取得了87.33亿元的销售额,去化率高达90%以上。然而,同一时期,大兴西红门的某个项目,开盘上千套住房却仅售出零头,去化率甚至不足30%。这便是他所描绘的“两个世界”的真实写照:优质的房产备受追捧,而品质欠佳的房产则无人问津。
王健林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他本人的万达集团早已身体力行。2025年伊始,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将四平、扬州等五座万达广场出售给了拥有新华保险背景的坤华股权投资公司。近两年来,他累计出售的广场数量已接近五十座。
精明的商人绝不做亏本买卖。王健林抛售的都是非核心城市的资产,而保留下来的基本是位于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商业体。这一系列操作,比任何市场预测都更能说明问题。
他之所以敢于如此操作,正是因为紧盯了三个关键指标。这三个指标,也正是普通购房者判断房产是否值得持有或出售的关键所在。
其一,人口流动是风向标。人口流入的方向,往往决定着房产的价值走向。2025年上半年,北京二手房网签量超过9万套,同比增长20.4%,其中核心区域的改善型住房尤其抢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人口持续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8月份新房价格同比下跌了3.7%,房产挂售半年无人问津的情况屡见不鲜。王健林早有论断,年轻人倾向于涌向就业机会更多的大城市,那些缺乏人口支撑的房产,其价格下跌是必然趋势。
其二,供应稀缺性凸显。全国范围内房屋总量足够庞大,但优质地段的房源供应早已接近饱和。这也是万达选择保留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体,而剥离三四线城市项目的原因所在。稀缺性,是房产保值增值的根本。
其三,产品品质决定抗跌性。随着北京今年出台“好房子新规”,购房者在置业时已开始主动关注得房率等房屋品质指标。王健林也曾提及,过去只要有房就能卖出去,而现在则必须是“好房子”才有人青睐。
掌握了这三个核心指标,究竟是该买房还是卖房,答案便一目了然,无需再凭空猜测。
首先,对于一些情况下的房产,建议果断出售。
首当其冲的是位于三四线城市非核心区域的房产,例如那些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城住宅,或是地级市的远郊楼盘。
其次,要警惕大城市远郊的“睡城”房产。北京大兴那个曾耗时九个月去化率仅26.5%的项目便是典型例子。缺乏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资源,且通勤时间长达两小时,即便身处一线城市,这类房产也同样乏人问津。
此外,房龄超过20年的老旧小区,尤其是缺乏优质学区支撑的,贷款难度大,接手意愿低。除非有明确的拆迁规划,否则这类房产极有可能成为“烫手山芋”。
接着,我们来谈谈“该买”的情况。并非市场不能买入,而是必须“买对”。
位于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改善型住房,是可以考虑入手的。这类房产拥有稳定的人口流入和产业支撑,即使短期内出现价格波动,其长期保值抗跌能力也相对较强。
同时,那些符合“好房子”标准的新建商品房,也值得关注。
归根结底,房地产市场的这场深刻变革,本质上是从“有”到“优”的转型。王健林的预测和实际行动,实际上是在向大众传递一个信息:未来,房产不再是财富的代名词,唯有“好房子”,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