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会带来AI能力“质变”,就像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后突然觉得地球变小了,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华盛顿那边有博士摇头,说别天真,模型涨到一定体积,聪明程度就卡死了,拼命加算力只会烧钱烧电,不见得真聪明。
5月15日,推特上有网友贴出了一张“数据中心夜景”,图里灯火通明,评论区却全是“这电从哪来”“环保局知道吗”,有人甚至说,得搞到一座小型核电站才能喂饱这些芯片,调侃归调侃,问题是真的——全球都在抢电,欧洲还在为电价吵架,美国南方的数据中心老板打听哪块地便宜,哪条变压器没满负荷。
采访了一位运维小哥,黑眼圈比电缆还粗,问他怎么看这波AI升级,他呵呵两声,说这活没人抢,机器坏了得半夜爬机架,手一抖,数据全没了,还得被老板骂“你又断电了”。
自问一句,真的会出现所谓“智能爆发”吗?有研究团队给出新数据,说用合成数据训练,没看到“塌方”迹象,也就是还没撞到天花板,这让一部分赌徒信心大增,觉得2026年头半年可能真有大新闻,另一部分人则冷笑,觉得又是资本市场的老把戏,吓唬散户抬轿。
谈到资产估值,分析师们预测得头头是道,说要重新定价,不只是炒AI本身,还得看基础设施、能源和土地这些“物理资产”——有个朋友去年刚买了块靠近配电站的地,原本打算建仓库,现在计划改成小型数据中心,等着AI公司来租,现实比科幻还快。
换个角度说,AI应用层的公司也在发力,2025年标普500里,AI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从10%涨到接近25%,大公司有定价权,可以把AI带来的效率红利留在自家账本上,中小企业就没那么好运,有人说这是一场新的“马太效应”,有点道理,但没人能预判赢家是谁。
采访中遇到一位中型制造业老板,2025年7月,他说自己被AI供应商绕晕了,报价单上名词全是英文缩写,搞不懂买来的“自动化方案”到底能省多少成本,最后只好先试水一台,成效还没看出来,倒是前端工程师离职了,转去大公司“做AI产品经理”。
7月末,有家咨询公司私下给客户发报告,说2026年初AI能力可能大幅提升,建议提前布局能源、土地等资产,朋友圈里有人调侃:以后买房看电压,选址看变电站,谁能想到,炒AI炒到炒的是地皮和变压器。
一切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现实却常常拧巴,比如AI公司在扩张,数据中心在抢电,政府在管控,散户在炒作,技术在突破,人的恐慌和贪婪也在同步生长——2026年能不能爆发,也许只差一个看不见的按钮。
这局游戏还没结束,戏台上灯光还亮着,谁都想押对宝,谁都怕最后一地鸡毛,留个问号,等到明年春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