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8日,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的言论让美国的稀土依赖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他公开表示,中国在稀土资源上的主导地位对美国构成威胁,强调美国的国防、汽车和高科技产业都严重依赖中国稀土,并指出中国控制着全球85%到100%的稀土提炼份额。虽然这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但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美国陷入稀土依赖的困境,根本不是“中国遏制”,而是美国自己当初的决策所致,完全是自作自受。
稀土并不像它名字中的“稀”字所暗示的那样珍贵,实际上全球储量并不稀少,美国国内也有丰富的稀土矿藏。然而,几十年前,美国却主动放弃了大规模的稀土开采和提炼。这一决定的原因主要是环保和成本问题。当时,美国认为稀土的开采和加工会带来污染,无法满足其严格的环保标准。因此,美国将稀土的开采和加工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国内的环保压力,还能通过进口廉价稀土产品来降低成本,既省事又划算。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的企业纷纷将稀土产业链转移出去,专注于更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组装。而国内的稀土开采、提炼技术和产业体系逐渐衰退,最终美国变得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
与此相反,中国在那时抓住了机遇,默默地在稀土提炼和加工领域投入精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提炼技术,还建立了从开采、冶炼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以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各种稀土产品。全球85%以上的稀土提炼份额,并非通过“遏制”得来,而是中国凭借过硬的技术、完善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赢得的市场份额。中国从未强迫任何国家购买稀土产品,美国之所以依赖,是因为中国的稀土性价比最优,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和“遏制”毫无关系。
如今,美国意识到自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已经成为“威胁”,想要摆脱这一局面,却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伯格姆的言论中透露出一种无奈,而这种无奈正是美国过去短视决策的后果。要重建稀土产业链,美国首先需要解决环保和成本问题。重新开采稀土面临着严苛的环保审批,美国的环保组织肯定会强烈反对。而即便成功开采,缺乏成熟的提炼技术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国要么从头开始研发技术,要么从其他国家引进技术,且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专家指出,要追赶中国的稀土产业,美国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还不包括建立完整产业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这些年,美国曾尝试通过从其他国家寻找稀土资源,或者加大国内开采力度,但都未见显著效果。其他国家要么技术落后,提炼成本高,要么产能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美国的需求。虽然美国本土的一些稀土矿场尝试复产,但要么因环保问题无法投产,要么因为缺乏提炼设施,开采出来的矿石还需要送到中国加工,最终还是得依赖中国。这种尴尬局面,完全是美国当初“不想脏、不想累”而把产业转移出去造成的,反过来指责中国“遏制”完全没有道理。
说到底,美国的稀土依赖危机是典型的自作自受。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只想着享受产业链分工带来的利益,却不愿承担基础产业的责任,最终陷入了对其他国家关键资源的依赖。现在想要弥补这一局面,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与耐心。与其抱怨中国“遏制”,不如反思自己在产业政策上的失误,并正视过去的错误决策。如果美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短视的发展思维,那么即使花费十年或二十年重建稀土产业链,未来可能仍会在其他关键资源和产业上陷入同样的困境。毕竟,靠指责他国解决不了自己造成的问题,只有真正脚踏实地补齐短板,才能真正摆脱对他国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