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李泠萱)10月2日傍晚,位于芙蓉区的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内,大红灯笼沿着青石板路次第亮起,斑驳的砖墙与新潮的文创店招牌相映,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女士放慢脚步,不时驻足打量巷内景致,手中的相机定格下老长沙的街巷韵味。
国庆中秋长假前两日,芙蓉区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非遗、红色文化、亲子研学与市井烟火交织,满足不同群体的假日需求。这个假期,该区以“文体旅融合”为核心,联动超30个点位,推出超50场文旅促消费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消费联动”模式,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数据见证市场活力。这个国庆假期,截至2日17时,白果园已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长沙国金中心迎来30万人次,隆平水稻文化园景区累计接待1.7万人次,东茅街茶馆累计接待游客逾3万人次,湖南米粉街接待近1万人次。各大商圈与特色街区联动发力,成为消费主力阵地。
假期首日,芙蓉区图书馆的创客课堂成为亲子家庭聚集地。5岁的乐乐举着刚完成的3D泡泡器,向母亲展示成果。“平时少有时间陪孩子动手,这类课程能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乐乐母亲说。当日,泡泡制造器、超级挖掘机手工课及非遗拓印课堂均满员,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受家长青睐。
与此同时,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开展“湘江潮涌共月明”红色活动,讲解员讲述抗战故事,让参与市民在节日中感悟历史、厚植爱国情怀。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参与的《文物里的抗战故事》主题联展,以80件(套)反映抗战峥嵘岁月的文物为主体,串联起80个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吸引省内外游客驻足观看。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东茅街茶馆每天都会推出不同主题活动,10月1日上演西汉有戏展演,2日举办“茶叙家国”红色光影会,怀旧与新潮结合的体验吸引不少游客。2日,正在边喝茶边观影的王先生说:“在茶馆里看红色影片,搭配清茶,这种过节方式很有意义。”据统计,10月1日至2日,东茅街茶馆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
非遗体验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湘绣嘉年华”现场,株洲游客陈女士跟着老师学习绣荷花,“第一次接触湘绣,才知道一根丝线要劈成多股,传统手艺的精细度超出预期。”活动现场的新中式服装发布会结束后,不少游客向工作人员咨询湘绣服饰购买渠道。湖南茶叶博物馆内,“茶百戏”体验区排起长队,市民周阿姨手持茶筅在茶汤中绘制明月纹,“中秋节体验传统茶技,很有节日仪式感。”
隆平水稻博物馆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到访。2日,该博物馆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市民张先生带着儿子完成盐水选种实验后,孩子攥着DIY的水稻冰箱贴说:“现在知道米饭是怎么长出来的,以后不会浪费粮食了。”博物馆出口的米饮摊位前,家长与孩子排队购买,成为研学活动后的热门选择。
夜间消费持续升温。9月30日,扬帆夜市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10月2日,客流量增至2.5万人次。衡阳大学生小吴在夜市抽中“全场免费逛吃”奖券,“夜市挂满红灯笼,还有玩偶巡游送小礼品,节日氛围很浓。”沁园夜宵街两日接待量逐步上升,2日达4200人次,餐饮消费带动夜间经济活力。
住宿市场运行平稳。2日,长沙尼依格罗酒店出租率达10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31%。刚办理入住的赵先生说:“选择这家酒店是因为离国金中心近,白天逛街、晚上去看《长沙王》演出,行程安排很方便。”湖南富丽华大酒店接待人数同比增长30.95%,前台工作人员介绍,部分游客会主动询问周边非遗体验场所,文化消费需求有所提升。
韭菜园、黄泥塘等社区推出农特产品市集、月饼DIY活动,居民在互动中感受节日氛围。双节期间,芙蓉区文旅体局严格落实值班制度,以“安全第一”为原则保障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10月2日晚,琴岛演艺《长沙王》演出座无虚席,东茅街茶馆的红色光影会持续吸引市民参与。从非遗体验到红色传承,从亲子研学到市井夜游,芙蓉区通过多元文旅供给,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为游客打造丰富的假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