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路透社引述多个来源报道,由于中国的银行和投资者对西方制裁很担忧,因而俄罗斯公司试图在中国庞大的债券市场筹集廉价资本的企图面临着很大挑战。
先说俄罗斯这边有多着急。打了三年多的俄乌战争,把俄罗斯折腾得够呛,国际金融市场基本把它关在门外了,想融资根本没门路。更要命的是,最近俄军在战场上打得不顺,国内经济又一堆麻烦,那些靠能源撑着的大企业最先扛不住。就说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天然气公司还有铝业公司,早就琢磨着找新的融资渠道,中国这个全球数一数二的债券市场自然成了他们的目标。普京之前来北京参加阅兵,还特意推了一把这事儿,看得出来俄罗斯是真急着把这事办成。
可这边急得上火,中国市场那边却没啥动静。路透社 10 月 1 号的报道说得很明白,中国的银行和投资者都犯怵,这事儿推进得特别难。有知情人透露,好些俄罗斯企业为发 “熊猫债” 准备了快一年,该做的准备工作没落下,可就是没法往前推,进展慢得让人着急。按理说中国对熊猫债市场是持开放态度的,央行和外管局2023 年底就发了新规,统一了市场规则,还简化了开户流程,甚至允许发债资金留在国内或者汇出去用,就是为了方便境外机构来融资。可偏偏俄罗斯企业想进来的时候,大家却都往后退。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怕西方制裁,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这些年美西方对俄罗斯搞了一万两千多项制裁,捎带手还总盯着和俄罗斯做生意的第三方。就说去年 12 月,欧盟没凭没据就以 “援俄” 为由制裁了 7 家中国企业,又是冻结资产又是禁止融资;今年 8 月日本也跟着美国学,以同样的借口对中企搞贸易限制。中国投资者心里门儿清,俄罗斯企业已经跟西方断了往来,不怕再被制裁,可中国还得跟西方做大宗生意呢。2023 年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额就有近 5 万亿美元,跟美国也有 6000 多亿美元,俄罗斯市场再怎么算也没法跟这比,为了这点债券收益冒被制裁的风险,太得不偿失了。
除了制裁风险,更实际的是俄罗斯债券的信用问题,这可是实打实的商业考量。债券这东西,说得再好也得看能不能到期兑付,现在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实在让人没底。作为经济命脉的能源出口今年掉得厉害,俄罗斯经济部 4 月份就把 2025 年油气出口收入预测下调了 15%,从之前的 2350 亿美元砍到 2000.3 亿美元。到了 8 月,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收入环比又降了 6%,比去年同期少了 13 亿美元。更直观的是对华出口数据,今年前两个月俄罗斯给中国送的石油少了 12.6%,液化天然气少了 22.4%,收入跌得更狠。发债的还都是能源企业,这些企业自己的收入都在缩水,到期能不能拿出钱来还债,谁心里都得画个问号。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有中俄高层推动吗?确实,今年 9 月中俄领导人会面后,西伯利亚力量 2 号天然气管道落地了,金融层面也释放过支持信号,俄气甚至拿到了中国机构的 AAA 评级。但评级是一回事,真金白银投进去是另一回事。之前俄罗斯铝业也在中国发过 15 亿熊猫债,可之后就没了下文,可见市场有多谨慎。中国投资者不是不看好中俄合作,而是太清楚风险在哪了 —— 地缘政治的雷谁也踩不起,商业信用的坑更不能跳。
其实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中国投资者把自身利益看得最重。咱们既不想得罪西方影响正常贸易,也不愿在商业上冒血本无归的险。俄罗斯的尴尬就在于,它最需要钱的时候,唯一能指望的大市场却因为各种现实顾虑不敢接招。普京想靠高层互动推动融资,可市场有市场的规矩,投资者有投资者的算盘,光靠政治推动没用。
现在俄罗斯企业还在硬扛,毕竟除了中国市场也没别的地方可去。但中国这边的态度很明确,不是不欢迎,而是风险太高的生意不能做。这种僵局短期内怕是破不了,只要西方制裁还在,俄罗斯经济没好转,中国投资者就很难放下顾虑。俄罗斯想靠熊猫债解燃眉之急,看来还得等更合适的时机,不然这份尴尬只能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