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在宣布终止耗资高达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时,等于承认了其雄心勃勃的“制造强国梦”遭遇惨败。这个原本立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南亚大国,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唏嘘的答卷。
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的比重不升反降,从15%跌至14.3%,而计划中巨额补贴的实际拨付率甚至不到8%。资金到位不足、产业起色全无,本应提振制造业的政策却变成了“有钱花不出去”的奇观。
补贴为何落空?
2020年启动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本意是要效仿中国,用产业政策来刺激制造业发展。然而四年过去,拨付下去的补贴只有17.3亿美元,不足总预算的8%。钱不是没准备,而是根本发不下去。
问题的根源在于腐败与官僚主义。印度裔经济学家贾扬特·班达里就是典型例子:2010年,他怀着热情带着2亿美元回国投资物流园区,却遭遇官员索贿、合作方资质造假,甚至注册地址只是个牛棚。更糟糕的是,他若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法院传票需要等十年才能送达,真正开庭则遥遥无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企业自然对政府补贴敬而远之。
与此同时,补贴资金的使用也被严重扭曲。印度《经济时报》披露,不少瑜伽培训中心、宗教用品商店甚至婚庆公司都通过了制造业补贴审核,而真正从事制造的企业则因繁琐流程选择放弃。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让政策彻底失去了作用。
与中国和越南的对比
在中国,每1元政府补贴往往能撬动3元社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即便是越南,外资补贴的落实率也高达90%。反观印度,资金大部分闲置,产业集聚效应更是无从谈起。结果就是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从2020年的15.4%滑落到2024年的14.3%。
甩锅中国与西方
面对困境,印度却没有认真反思,而是选择甩锅。外长苏杰生声称,西方长期打压印度、扶持中国;媒体指责美国取消贸易优惠、发起调查;一些学者甚至把失败归咎于中国“暗中打压”。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美国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在印度遭遇巨额追溯税款,被迫撤离;外资净流入在2024年暴跌85%,创十年新低。至于中国,比亚迪曾提出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厂,却被以“安全审查”为由拒绝;OPPO工厂遭税务突袭被扣押6.5亿美元;大众和三星更是接连被印度罚下巨款。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直接吓跑了更多投资者。
财政危机与精英的幻想
更雪上加霜的是,印度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到2024年底,外债高达2.1万亿美元,每年需借2000亿美元来还利息。世界银行预测,到2027年,印度债务占GDP比例将突破102%,政府已无力长期支持制造业。
与此同时,印度精英阶层中却流行一种“跳过制造业,直接发展服务业”的幻想。前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甚至公开提出,印度应绕过工业化阶段,专注高附加值服务业。但现实是,印度虽有5亿适龄劳动力,IT行业却只能容纳约500万人就业,大多数人根本无处安放。
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是致命。印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主要港口钦奈港的货物平均滞留时间长达85小时,而上海洋山港只需6小时。仅57%的制造企业能保证稳定供电,这让印度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
即便是印度最具优势的IT服务业,也因缺乏制造业支撑而陷入增长瓶颈。2024年,软件出口增速降至5%,创十年新低。相比之下,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领域迅速崛起,形成了“产业基础带动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结语
印度制造业的溃败,根源在内部。腐败横行、制度低效、政策盲目、基础设施落后,加上精英的捷径幻想,让印度在制造业发展道路上几乎踩遍所有陷阱。那些甩给中国的指控,不过是掩盖自身结构性问题的遮羞布。
历史早已证明:制造业没有捷径,唯有尊重规律、打牢产业基础、改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走向强大。印度如果继续沉溺于幻想与指责,所谓的“世界工厂梦”只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