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在转移视线,将美国无能转移到“中国风险”?
大胆的言论,贝森特坦言,美国的危机它在台湾!怎么说?
特朗普强征关税战到现在,只得说他不得不承认关税大棒对美国本土的反噬,令美国本身招架不住了。
实际特朗普最初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时,信心满满地认为“不是美国需要中国,是中国需要美国”。
简单来说便是陷入假设,他们假设中国依赖美国市场,会在压力下迅速妥协。然而,这一战略严重误判了中国的反应能力和全球经济格局的真实情况。
中国不仅没有屈服于压力,反而实施了精准反制。中国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直击共和党票仓的能源行业,针对农业机械和大排量汽车的10%关税,则打击了密歇根等摇摆州经济。
可以说,现实给了美国沉重一击。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25年2月飙升至4.3%,创下2023年11月以来新高。美国普通家庭每个月因为关税得多支出300美元,金融市场蒸发6万亿美元。
而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产业工人和农民成为最大受害者。要知道美国对进口钢铝的依赖度分别为12%-15%和40%-45%,但关税直接导致汽车、机械等行业成本上升,企业裁员潮蔓延。
更不必说,特朗普最在乎的制造业回流计划也失败的显眼。
美国智库测算,全面撤离中国将使半导体行业损失3200亿美元,而汽车产业产能下降40%。特朗普曾宣称“关税将迫使企业回流美国”,但2024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仅增长0.7%,远低于预期。
要知道美国本就缺乏基础产业链,而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从1965年的28%跌至如今的8.4%。就连特朗普自己也承认:美国的制造能力已经退化到令人羞耻的地步。
可以说,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沉重负担。甚至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产业工人和农民成为最大受害者,农业面临全面危机。
加上对盟友的出手,美国接连激怒传统盟友。加拿大、欧盟等纷纷发起反击,欧盟启用《反胁迫工具法案》对美实施对等报复。
孤立无援之外,美国国内的到处抗议,也使得特朗普不得不转变对华态度,只是显然“服软”也并非“服软”的彻底。
美国开始以台湾芯片作为美国攻击手段。
贝森特将99%高端芯片集中在台湾的现象,称为“自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国家安全隐患”。形容的夸张,却是可见美国对此问题的焦虑。
台湾地区生产了全球约90%的尖端芯片,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军事装备、通信系统等关键领域。
要知道一旦台海局势有变,全球高端芯片供应将瞬间断裂。而这种依赖已成为美国的“战略脆点”。
可以说美国对台湾芯片的依赖使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保持与台湾的密切关系以确保芯片供应,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刺激大陆导致台海局势失控。
而与美国焦虑形成对比的是,中方却是表现的淡定。中方明确表示,现在需要的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加征关税。若美方继续以霸权逻辑行事,只会加速自身衰落。
更不必说“台独就是玩火,玩火者必自焚”,如果台湾的政治环境恶化,芯片产业的发展环境必然恶化。台湾有竞争力的产业已经不多了,其芯片产业优势能维持多久是个问题。
且显眼的是,如今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重塑,但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能在短期内取代台湾的芯片制造地位。美国智库警告,全面撤离中国将使半导体行业损失3200亿美元,汽车产业产能下降40%。
而未来几年,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怕是将更加激烈。但与中国脱钩代价高昂,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每小时因关税损失上百万美元。
只得说,合作而非脱钩,才是符合双方利益的理性选择,就看美国能否悟明白了。
参考资料:
台媒:美财长再度施压 重提对台芯片所谓“去风险”——海峡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