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以 50 亿美元入股英特尔、OpenAI 与甲骨文敲定三千亿美元算力订单的消息接连震动科技界时,全球 AI 产业正迎来一场以生态整合为核心的格局重塑。
这一系列交易勾勒出美国 AI 产业链的清晰布局:从英伟达的 GPU 霸权到英特尔的 x86 生态,从 OpenAI 的模型创新到甲骨文的云端基建,资本与技术正加速流向 “芯片-算力-模型-应用” 的闭环构建,通过垂直整合筑牢竞争壁垒。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华为全联接大会 2025 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正式发布了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
这一场华为全联接大会,被业界视为昇腾在历经多年制裁带来的不确定性后,一次正式的、高调的“回归”,徐直军一口气发布了涵盖了全新的四颗昇腾芯片、三个超节点、两个集群、一个通用计算超节点以及创新的灵衢互联架构,展示了业界少有的AI算力全栈技术能力。
有人形容,徐直军的演讲,“终于把他这六年最想说的话说了出来”,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战略决心不言而喻。
算力超节点和集群,不仅是一项技术架构的革新,更是在特定地缘政治与产业环境下,为规避先进半导体制程限制而精心设计的战略博弈。
实践证明,华为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级AI算力的非对称竞争路径:通过系统工程和联接技术的优势,弥补单颗芯片性能的短板。由此还传递出另一层信息:华为不再试图在由他人制定的“单芯片性能”竞赛规则中追赶,而是要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本身——即转向“系统性能”来获得领先。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算力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指标,而是关乎国家经济未来和战略自主的关键战略资源。
当下,算力被普遍定义为AI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和“发动机”。它已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数字经济增长、驱动传统产业从制造业到金融服务转型升级,以及孵化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基石。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其增速远超通用算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这一全球共识确立了一个基本前提:任何希望在21世纪保持竞争力的国家,都必须确保拥有大规模、可负担且技术领先的算力资源。算力如同工业时代的电力或石油,是所有上层数字创新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然而,中国在通往AI领导地位的道路上,面临一个严峻的结构性挑战。徐直军对此直言不讳:“由于我们受到美国的制裁,不能到台积电去投片,我们单颗芯片的算力相比英伟达是有差距的”。
不可否认,这一困境的现实影响巨大。徐直军回忆,这6年多来,华为经历了生死沉浮,尤其是2019年受美国制裁让芯片供应链几乎一夜之间紧绷到极限。在昇腾芯片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华为不得不对其进行配给,“不敢把昇腾910卖给互联网领域客户,只卖国计民生领域的客户”。
芯片一度不得不有限配给,给各行各业敲响警钟:AI算法和应用层面的雄心受到了最底层硬件供应的严重制约,扼制着中国AI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这6年来,华为必须解决自主算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难题。
在多次演讲和采访中,徐直军也反复强调一个论断:“算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更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这与加速建设国产算力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基于国产AI芯片的智算中心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超越单芯性能的新范式
面对单颗芯片制造工艺的客观差距,华为没有选择正面硬碰,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套以系统工程能力制胜的全新架构。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种战略思想的根本转变。
徐直军指出,尽管单颗芯片性能存在差距,但华为可以凭借其三十多年在联接技术(“联人、联机器”)上积累的深厚功力来弥补。他认为,AI计算本质上是并行计算,因此,如果一颗芯片稍弱,可以通过更高效地联接更多芯片来获得整体性能的超越。“你用5颗卡,我可以用10颗”,这背后是系统效率对单元效率的补偿。
这种创新被徐直军坦诚地称为“被逼出来的”,是一种“用非摩尔补摩尔、用数学补物理”的无奈之举,却也因此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直接挑战了业界长期以来对单芯片算力(如TOPS值)的迷信,提出对于大规模AI训练而言,真正的瓶颈往往不是单个处理器的峰值速度,而是成千上万个处理器之间的数据通信效率。通过将优化的重心从“神经元”(芯片)转移到“神经网络”(互联系统),华为将竞争的焦点引向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华为发布了具体的硬件产品形态。Atlas 950 SuperPoD和Atlas 960 SuperPoD超节点,分别能够支持高达8192张和15488张昇腾卡。其核心定义是,一个“超节点”在物理上由多台机器构成,但在逻辑上“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学习、思考、推理”。
更进一步,这些超节点可以组合成规模更为庞大的“集群”。Atlas 950 SuperCluster集群的算力规模可超过50万卡,而Atlas 960 SuperCluster集群则能达到百万卡的惊人规模。这种规模的计算密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超节点+集群意味着一个高度内聚、极低延迟的计算环境,能够将庞大的AI训练任务无缝地分布在数万个处理器上,而不会因通信开销导致效率急剧下降。
昇腾生态“长征”之路
如果说“超节点+集群”是华为打造的强大“躯体”,那么昇腾生态则是其“灵魂”。硬件的成功最终必须通过繁荣的软件生态来实现。这是华为面临的最为艰巨,也最为关键的挑战。
为解决生态建设的“鸡生蛋,蛋生鸡”难题,华为确立了清晰的商业模式:“华为的变现靠昇腾硬件,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开源开放”。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将软件层(如昇腾硬件使能CANN及Mind系列应用使能套件及工具链)和互联规范(如灵衢2.0)开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者和合作伙伴的进入门槛,鼓励广泛的采纳和创新。
当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昇腾平台上被开发出来,平台的价值就会随之提升,从而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飞轮效应”,最终驱动华为赖以盈利的昇腾硬件产品的销售。
当然,昇腾生态也需要克服一个客观障碍——开发者惯性与供应链现实。
徐直军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推广的主要障碍往往并非来自高层的战略决策,而是源于“工程师的习惯问题”。开发者对英伟达工具链的熟悉和依赖,形成了强大的使用惯性,使其不愿轻易转换平台。
面对这些挑战,华为呼吁国内产业界形成合力,“生态是用出来的,在用的过程中有问题解决问题”,号召科技界团结一致,共同承担早期迁移的阵痛,以集体之力培育一个自主的、繁荣的AI生态系统。
为了构建和运营如此庞大的算力系统,能源消耗是巨大的挑战。国内的电力基础设施优势解决了算力用电问题,为“超节点+集群”战略的经济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的“东数西算”工程,旨在将东部沿海地区的数据处理需求,引导至西部能源丰富的省份。青海和贵州等西部省份,拥有丰富且廉价的风、光、水等清洁能源,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低成本的电力。同时,这些地区凉爽干燥的气候,也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天然的冷却优势,可大幅降低占总运营成本近半的电费和制冷开销。内蒙古等地区更是出台了专门的低电价政策以吸引数据中心落户。这体现了企业技术战略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深度耦合。
“让中国没有算力之忧”
回顾历届华为全联接大会的主题,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宏观数字化转型到聚焦AI核心基础设施的战略演进轨迹。
从2016年的“塑造云时代”聚焦云服务普及,到2018年“+智能,见未来”将AI提升为核心战略,再到2020年“共创行业新价值”和2022年“释放数字生产力”,华为的战略逐步深化,强调与伙伴合作及数字化的生产要素属性。
2025年的“跃升行业智能化”标志着质的飞跃,战略焦点从应用赋能彻底转向对AI最底层的算力基础设施进行重构与引领,标志着战略焦点的根本性转移。
今年,大会的焦点不再是泛泛的智能化应用,而是直指驱动这一切的根本动力——算力基础设施本身。
充裕且自主可控的算力供应,将为无数AI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放手训练更大、更复杂的AI模型,而不必担心硬件断供的风险。这将有助于中国突破长期存在的“算力瓶颈、生态短板”,推动AI技术深度渗透到千行百业,加速从金融、制造到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智能化转型。
这场华为全面对标英伟达的“算力长征”,目的地是构筑起能够支撑“我国乃至全世界AI算力需求”的坚实底座,更深远的战略意图则是为中国AI应用层的“百花齐放”提供最肥沃的土壤,尤其是AI算法和应用层面不再受最底层硬件供应的严重制约。
如果这一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个是以英伟达/CUDA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另一个则是以华为/昇腾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这将从根本上挑战AI开发领域长期以来由单一技术标准主导的格局,为全球技术版图带来新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