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份数据让我哭笑不得:2025年A股又新增了15位百亿基金经理,其中永赢的张璐管理规模暴涨761%。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复旦读书时,教授说过的一句话:"金融市场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多数人终于发现机会时,机会早就变成了陷阱。"
这些新晋百亿基金经理清一色重仓科技赛道,张璐的机器人、张韡的创新药、陈韫中的出海企业,个个讲得头头是道。但作为一个从大学就开始玩量化交易的"老油条",我太清楚这些表面故事有多不靠谱。
决定股价走势的是交易行为而不是涨跌。咱们大A股,究竟是什么在主导?政策消息、业绩分红还是资金流向?其实这些都是木偶戏里的提线木偶,是专门演给散户看的。真正的王者永远是那些藏在幕后的交易行为。
记得2015年股灾时,我亲眼看着那些号称"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解释为什么重仓创业板——他们能把市盈率300倍的公司说出花来。现在回头看,不过是给散户接盘找的借口罢了。
刚接触股市时,我和所有小白一样沉迷于技术分析。直到在复旦图书馆偶然翻到一篇论文,里面用数学证明了一个残酷事实:传统技术指标的有效性不会超过抛硬币的概率。
这张图改变了我的一生。注意看下方的橙色柱体,这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量化数据。银行股从2022年开始就被机构持续布局,但当时股价纹丝不动。多少"聪明人"在那时候嘲笑银行股是"大烂臭"?结果呢?四年涨得亲妈都不认识。
最讽刺的是,这期间质疑声从未间断:"估值太高了""业绩撑不住了"。但数据不会说谎——只要橙色柱体持续存在,就说明机构根本没走。什么估值、业绩,在真正的资金面前都是弟弟。
说到打脸,没有比白酒更经典的案例了。这两年多少大V折戟沉沙?从"yyds"到"狗都不买",白酒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你以为的底下面还有十八层地狱"。
看清楚了吗?2023年10月之后,橙色柱体彻底消失。这意味着什么?机构早就集体跑路了!之后每次反弹都有一堆人喊着"估值历史低位",结果呢?越抄底套得越深。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锚定效应"——人们总是被过去的价格锚定,觉得"都跌这么多了该反弹了"。但市场才不管你怎么想,它只认实实在在的交易行为。
看着那15位新晋百亿基金经理的光环,别急着崇拜。你要思考的是:
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教会我一个道理:在这个市场里,感性死得快,数据活得久。那些天天分析K线的大V,99%都是在自欺欺人。
最近有个读者问我:"现在该买什么?"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他失望:"我不知道明天哪个会涨。但我知道怎么看出谁在真金白银地买。"
回到开篇的新闻,15位百亿基金经理的崛起恰恰印证了一个真理:这个市场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好消息是,随着量化工具的普及,散户也能窥见机构的行为轨迹。
记住,在这个市场上:
(声明:本文提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谨防冒用名义的收费荐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