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出了个实在变化——外资买房的付款流程,终于不那么绕了。以前常听境外朋友吐槽,签了合同付不了钱,开发商收不到款就不备案,彻底卡死。如今政策优化,凭购房合同就能先付款,后续再补备案,流程顺了不少。作为二十年财经老记者,今天帮主就和大家聊聊,外资这股“活水”进来,楼市到底怎么变?
首先要明确,这次是“提效”而非“放闸”。准入规则并没变——没在境内工作学习满一年不行,想多套炒房更没门,限购依然严格。只是给合规买家递了把更顺手的钥匙,进门门槛照旧。
有人担心外资炒高房价,其实不必太紧张。看大湾区试点,澳门居民虽买了近30亿房产,但摊到全国市场就是“小水慢流”。外资更看重核心资产性价比,比如上海有写字楼从16亿降至6亿多才被外资接手。目前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6亿平方米,体量巨大,外资这点资金掀不起大风浪。
更重要的是,外资逻辑早变了。以前可能炒住宅差价,现在像施罗德这类巨头,30亿砸向长三角写字楼和物流仓,明显奔着长期收租。政策也取消外资买非自用商业地产的限制,鼓励他们做运营、搞实业,而非短期炒作。
那么房价会涨吗?帮主判断:核心城市优质地段会更抢手,但普涨不可能。比如广州某楼盘近七成买家是香港人,好房子本身就不缺买家,外资进来只是让稀缺资产更值钱。三四线库存压力大,外资根本不会去。
从中长线投资看,这次政策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楼市调控更精准。对外资是“开门迎客”但不“开门揖盗”,服务真实需求,严防投机炒作。普通人不必被消息带节奏,核心城市好地段、好产品永远有市场,但指望买房暴富的时代早已过去。
外资进场像是添了把柴,不是来救火的。咱们普通人买房,关键还是看清自己的需求。记住帮主的话:稀缺的永远是核心价值,不是炒作概念。稳得住,才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