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间,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创意信息四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公告,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一集中处罚事件,既是监管层对财务造假“零容忍”态度的强硬宣示,也为资本市场各方主体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四家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了上市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深层病灶。主板企业中,复旦复华通过少计营业成本、资产减值损失,在2019年、2020年、2023年累计虚增利润超8100万元,其造假周期之长、手段之隐蔽,暴露出长期财务合规性的缺失;绝味食品则在2017-2021年期间,通过隐瞒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各年度营业收入少计,最高占比达5.48%,将“加盟模式”的财务漏洞演绎成系统性造假。 科创板的思科瑞与创业板的创意信息,则展现了新板块企业的造假“新花样”。思科瑞在2022年虚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700余万元;创意信息更在2022年、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违规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多计营收超3.9亿元,占比最高达15.84%。这种“激进式”造假,既利用了新会计准则的模糊地带,也反映出部分企业为维持股价、融资能力而铤而走险的心态。
此次监管行动呈现出“精准打击+分层处置”的鲜明特征。四家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处以从200万元到400万元不等的罚款,行政处罚的利剑直接斩断造假利益链;股票简称的变更(如“ST复华”“ST绝味”等)则将企业的违规标签公之于众,倒逼公司强化合规管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机制的联动惩戒:主板ST股日涨跌幅限制调整为5%,直接压缩股价炒作空间;科创板、创业板ST股虽保留20%涨跌幅,但设置“单日买入50万股”的限制,从交易层面防范投机资金对风险标的的过度博弈。这种“分层监管”模式,既体现了对不同板块交易规则的尊重,也实现了风险警示的精准传导。
对投资者而言,此次事件既是风险教育的鲜活案例,也是维权索赔的明确信号。根据《证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造假期间买入且受损的投资者,可通过诉讼途径主张赔偿。多家律所已启动索赔预登记,这一机制将让造假者为其行为承担实际经济代价。
对上市公司群体而言,此次集中处罚打破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从传统消费龙头(绝味食品)到科创企业(思科瑞),再到老牌国企背景公司(复旦复华),监管的全覆盖意味着“财务合规无例外”。这种生态重塑,将推动上市公司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治理”,将资源真正投入到主业发展而非财务操纵。 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当造假行为能被及时发现、严厉惩处、全面追责,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才能真正发挥——资金将流向真正有价值、讲诚信的企业,而不是被虚假繁荣所误导。 从“瑞幸咖啡”到“康美药业”,再到如今的四家公司,财务造假的代价从未如此清晰。在全面注册制的背景下,“信息披露”的生命线将愈发坚韧,任何试图践踏规则的行为,都将被市场和法治的双重力量所反噬。这四家公司的集体ST,不仅是四个代码的暂时沉寂,更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