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上,一场静悄悄的能源变革正书写着中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这里,企业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电网,而是通过“专线”直接获取绿色电力——成本更低、来源清晰、认证合规。这并非实验室里的构想,而是已稳定运行超过10个月的现实。由运达能源科技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全备案绿电直连园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园区绿色供电项目,不仅标志着中国绿电直连模式首次实现规模化实践,更跑通了绿电“发-送-用-交易”全链路的商业闭环,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间”。
01 政策破冰:为绿电直连铺就合规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境:风光资源富集区“建得起来,却送不出去”。电网外送能力的瓶颈,导致大量宝贵的绿色电力无法有效消纳,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一困局在2024年迎来了关键性转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为绿电点对点直接供电提供了清晰的制度规范和技术管理规则。这份文件意义重大,它打破了传统电网层级复杂对新能源消纳的束缚,为绿色电力直接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合规基础,标志着中国绿电直连发展正式迈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这不仅是政策层面的突破,更是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路径的深刻探索和实践指引。
02 技术创新:打造稳定可靠的全绿电“样板间”
政策落地,实践先行。运达丰镇园区项目是这场绿电革命的核心载体。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风光储一体化”系统设计,总装机容量达80MW,并配套了储能设施,成功实现了园区企业100%绿电稳定直供。其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源网荷储”项目的电网层级限制,创新性地打造了“绿电专线”,实现了发电端与用电端的点对点连接。这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损耗,提升了经济性,更确保了每一度电的绿色属性可追溯、可认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逐步落地的背景下,这种直连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清晰可靠的绿电溯源路径和消费证明,成为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同时,用电企业得以与发电企业直接协商电价,获得更具竞争力的绿色电力价格,并规避了传统模式下偏差考核等结算风险。为了破解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用户负荷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项目创新引入了EMS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预测-调度-平衡-结算”的一体化管理,将分散的绿色电力资源整合为一个稳定、可控、可调的“虚拟电厂”,实现了发电、用电、储能的高效协同运行。
03 机制突破:备案许可铸就绿电交易“双保险”
丰镇项目的另一项里程碑意义在于其开创性的交易与备案机制。它是全国首个在发电侧与用电侧之间签订长期绿色电力采购协议(PPA),并完成电力交易机构全流程备案的绿电直连项目。这一备案机制至关重要,相当于为绿电的合规交易与身份认证上了“双保险”。在电力交易中心的严格监管下,电费结算严格按合约执行,绿电身份获得官方背书,极大提升了直连模式的可信度和市场接受度。该项目成功构建了“发—送-用-交易”全链条闭环的商业模式,确保了环境权益的清晰归属和可认证性。此外,项目部署了多个数据采集终端,实时向调度和交易中心传输运行信息,依托真实、透明的数据支撑,模拟电网运行方式,确保每一笔绿电交易都可核查、可信任,显著提升了市场的公信力与操作透明度。运达的实践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绿电直连正从“可能”走向“可行”,从“示范”走向“普惠”。
乌兰察布草原上的这场绿电直连革命,其意义远超一个项目的成功。它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为中国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提速,绿电直连模式有望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拼图。它代表着绿色电力发展正从初期的“政策驱动”迈向成熟的“模式创新”,为实现更便宜、更透明、更可靠的绿电普及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草原上的点点“绿光”,正照亮中国能源转型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