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逻辑不难理解,比如,大家有钱了肯定都会想着改善生活,而房子就是改善生活的终极结果。
说白了,谁不想自己家里住的宽敞一点,通风采光效果更好一点,谁不想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身边的邻居素质也更高一些…
但现实情况是,全国2000年建造的房屋占比超过了35%,80%的居民居住环境是没有电梯的。
这些老房随时间推移,居住品质持续下滑。所以说,当下困境并非需求消失,而是国运波动与收入预期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没钱买,不敢换”。
那么,国运转机何在?
回看国内的经济,我国曾以“出口+消费(房地产)+投资(基建)”三驾马车驱动,四十年走完西方两百年工业化道路。但狂奔背后,地方隐形债务与居民负债率高企的副作用日益凸显。叠加疫情冲击、贸易摩擦及去杠杆硬着陆,三股力量合力,把经济推向了通缩通道——
收入缩水、消费降级、婚育推迟等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其实,去年以来,政策频出却收效不显,根源不是政策没有效用,还是在于经济自有其惯性。
经济复苏往往需要三步走:分别是“化债—准备-大刺激”。
第一步:化债
比如去年,核心任务是将地方的隐性债置换成明债,从明债置换成低息的国债,另外还有不断下调LPR,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其实都是在为居民减负。此阶段已基本完成。
第二步,“准备”。
自去年下半年起,政策转向测试消费潜力——锁定有购买力的人群与城市,并以大城市“收储”模式试点,
一方面测试去库存稳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测试并解决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完成住房新体系构建。
结果如何呢?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答案。在《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中,基本敲定了一个逻辑——
新一轮经济刺激,会从“新市民”这个群体作为切入点。
什么是新市?
就是小城市到大城市的流动群体,这个群体大概有2亿多人。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大城市创造财富却因难以扎根,消费严重受限。
但这个意见书出来以后,就明确了:
①安居保障:政府收储房源,开发半价配售型保障房,鼓励社会力量运营长租房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②教育公平: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将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或托管帮扶。让新市民孩子也能读书。
③医疗养老普惠:推动高水平医疗资源下沉,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比不低于80%,补贴社区托育服务。让新市民看得起病,养得起老。
④权利平等:全面取消新市民参保户籍限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放宽技能补贴申领范围。
总之一句话,以后新市民进城了,就是本地人,就可以和本地人一样,享受这座城市的一切权益和普惠资源。
政策的帮扶和引导下,新市民将真正融入城市,释放庞大需求——从购房、购车到教育医疗消费。
当这个最具消费潜力的群体入场,便能有效去库存、促生产,扭转通缩预期。中产阶层随之解脱债务束缚重启消费,整个社会也将打开底层向上涌动的新一轮周期。
第三步,大刺激
众所周知,推动2亿新市民消费也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基础,
虽说这两年已经有很多货币政策,但是多为对冲性铺垫,真正的宏量货币和财政大招仍未释放。
关键制约在于国际环境:若贸然“放水”导致货币贬值与资本外流,将损害出口竞争力,甚至变相助美降通胀。因此最佳时机在美国降息、启动量化宽松之际。
彼时,低成本资金将涌入基建与民生领域,加速新市民城市化进程,释放消费力,才能全面盘活内需。
所以说,当前正处国运复苏期,年底有望进入首轮反弹期。
不过,关于反弹也是需要时间的,预计明年上半年,核心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经济将率先复苏,随后辐射至欠发达地区。
所以这个时候的我们,更需主动布局: 提升技能、优化资产配置、确保现金流稳定。
至于房子,若非急购,可观望至年底,重点追踪二、三季度经济数据;若计划买卖或置换,聚焦一二线改善型“好房”——当前已近底部,下行空间有限。
尤其是随着大规模降息,新一轮新市民带动的消费潮启动后,好房子的需求也会被带动,议价空间会不断缩减。
所以如果手上拥有的是优质资产,打算出售,可再等等,明年3月,说不定会等到一个好价格。
如果打算投资,建议锚定一线及强二线龙头城市。
总之一句话,国运转折之际,唯有稳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在国运扭转后的上行期,把握住更多机会。